江苏高温电缆库存行情
江苏高温电缆库存资讯
受高端项目集中放量影响 12月百城新房价格环比涨幅小幅扩大
受稳楼市利好政策及成交结构等因素影响,2024年年末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扩大。 据中指院今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12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6654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37%,涨幅较11月扩大0.01个百分点;百城中41个城市成交价环比下跌,数量较上月增加1个。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指出,年末新房价格出现小幅阶段性上扬,一方面由于四季度百城新房交易有所回升,成交量对价格起到一定支持作用;另一方面,一线及热点城市高端住宅集中成交,也对价格变化形成影响。 成交量方面,据中指院初步统计,2024年12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约17%,同比增长约18%。 “在集中网签及减税等政策推动下,12月百城新房销售面积同环比延续增长态势,为房价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结构性因素方面,上海、深圳、杭州等热点城市核心区域楼盘热销,高端住宅成交放量,成为影响价格上扬一个重要因素。”中指院分析师孟新增称。 克而瑞分析师介绍,因四季度恰逢房企年末冲刺业绩期,房企12月推出了不少优质房源,这些优质房源因位置及地段较好,价格相对远郊项目要高一些。总体来看,30个重点城市整体处于持续放量期,供求均呈现翘尾收官。 从累计情况来看,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总价3000万元以上高端住宅成交同比大增,总价超过亿元以上高端住宅新房成交77套,同比增长141%,其中上海总价3000万元以上一二手高端住宅成交占比达62%和43%。 分析师指出,之所以要考虑到成交结构性因素,是因为整体来看,当前市场仍处于筑底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价格一时变化,便认为市场已企稳。考虑到短期内“以价换量”仍然是市场的主旋律,结构性因素对价格的阶段性影响有多大,以及市场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仍有待观察。 “从全国范围来观察,不少城市成交量并未企稳,价格并不具备上涨的条件。据我们初步统计的情况,2024年1-12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19%,前12个月降幅虽然较前11个月有所收窄,但与2020年的高点相比,下降幅度仍然达到51%。”孟新增认为,若剔除一线及热点城市高端住宅成交结构因素,价格上扬动力可能会有所减弱。 其进一步指出,市场企稳可能会表现为二手房交易量回升→二手房价格止跌→新房销售量企稳→新房价格止跌,按此路径,当前二手房交易量上升,但价格还未止跌。此外,新房销售企稳或为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性指标,但新房销售去化还面临不小压力,因此,“止跌”仍是当前市场主题,新房价格整体看并未达到上扬阶段。 在二手房市场,12月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继续放量,环比同比延续增长态势,但成交量的回升,仍是在“以价换量”效应下形成的。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14203元/平米,环比下跌0.53%,跌幅较11月收窄0.04个百分点,连续下跌32个月。98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仅成都、深圳房价环比上涨。 “按我们监测到的数据,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较2023年平均增长约10%;三四线城市交易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二手房市场的稳定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价换量’的策略。2024年二手房平均挂牌价格相较2023年跌幅有所扩大,但正是在价格调整到位背景下,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58安居客分析师称。 对于2025年楼市走向,丁祖昱认为,房地产市场若进行乐观预计,或在202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止跌,具体来看,一二手房成交总量在2025年一季度或仍然会下降,但考虑到低基数等因素,同比可能会有所上升。 “‘保主体’有望成为2025年政策的发力点,全面取消限制性购房措施、收购房企存量闲置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性住房,或成为未来政策重点实施方向。另外,存量土地回购,将是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的重要引擎。”丁祖昱补充道。
2025-01-02 22:03:58以史为鉴:美股估值确实过高了 现在应该降低风险!
罗森伯格研究公司(Rosenberg Research)警告称,由于美国股市估值主要受到乐观情绪的支撑,投资者应在新的一年降低风险。 该公司的策略师Marius Jongstra在最新报告中指出, 目前的股票估值没有得到基本面的支撑。 他认为,在如此高的价格下,加上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第二任期即将到来的政策不确定性, 现在不是追逐风险的时候。 “现在不是盲目推高股市风险的时候,尤其是在2025年仍有这么多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降低风险,选择风险敞口,”他写道。 Jongstra说,这不是该公司第一次对估值过高发出警告,但 现在有几个指标似乎正在接近2021年的水平,而美股在随后的2022年进入残酷的熊市、暴跌25%。 他提到了该公司自己的“泡沫指标”,这是一个包括估值、保证金债务、现金比率和市场情绪在内的指标,可以衡量投资者的热情和过度自信。 Jongstra指出, 自2022年底跌至近期低点以来,该指标一直在稳步上升,11月达到了1.29,这仅略低于2021年1.33的近期峰值。 与此同时,目前的席勒市盈率已达到38.1倍,仅略低于2021年12月的近期高点38.3倍,也表明美股估值过高。 “席勒市盈率”,即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剔除通胀因素后用10年的平均盈利来计算市盈率,而普通市盈率以过去一年的盈利来计算,从而可以平滑经济周期对估值的影响。过往数据显示,美股CAPE超过25倍就进入“非理性繁荣”的疯狂期。 2007年5月,美股的CAPE为27.6倍,这个数字后来成了这一周期的峰值,之后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今年1月的CAPE曾一度达到31,仅低于1929年股市崩盘时的峰值(33)和2000年股市暴跌50%前的数值(44)。 Jongstra还警告称,“40倍”是一个关键门槛,“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估值过高将对远期回报构成威胁”。 该公司的数据显示, 当该指标之前越过这一门槛时,标准普尔500指数一年、五年期和10年期的平均回报率就会变为负值,年跌幅约为3%。 “动量(Momentum)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把市场推到比人们想象的更高的地方。但当投资者对未来过于自信,愿意追逐股价走高,利用更大程度的杠杆来提高回报,同时将估值推高至高位时,长期回报的风险就会增加。”他写道。 近几个月来,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David Kelly和投行Stifel的Barry Bannister等其他分析师也对估值过高发出了类似的警告。不过,也有一些人表示,如此高的估值是合理的。 在2024年底的一份报告中,瑞银(UBS)分析师表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科技公司的份额不断上升,意味着高估值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公司的营收增长速度更快,利润率也高于非科技股。
2025-01-02 21:57:52大咖论丨围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物理法回收利用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锂电池材料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约940GWh,同比增长25%,其中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趋势得以延续。上半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达到480GWh,同比增长20%。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全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将达到960GWh,出货量将达到1089GWh,同比增长超过27%。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与专业引领,上海有色网举办的 CLNB 2025新能源全产业链博览会重磅推出分论坛—锂电回收论坛。 随着锂电池在电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退役后的回收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物理法作为锂电池回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工艺相对简单、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2025年4月16-18日,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艾戊云将受邀作为CLNB 2025新能源全产业链博览会的重磅演讲嘉宾,共同探讨围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物理法回收利用。 艾戊云 先生是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碳材料行业有超过20年的技术开发经验。曾经服务于湖南碳素厂、深圳贝特瑞,同时作为发起人之一创立了湖南摩根海容。是中国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行业标准制定者,是中国电池协会、深圳电源技术协会和广钢集团新能源材料(正负极材料)项目行业专家组成员,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项目技术研发奖。 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茂技术”),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及新型碳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最早、产业规模最大 的废旧石墨与磷酸铁锂材料修复企业,是国内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行业标准制定者。正极磷酸铁锂、负极石墨材料回收再生利用技术获国家级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鑫茂技术自创立以来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拥有全部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正负极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独到,不仅生产过程节能环保、制造成本低,回收利用率达95%以上。生产过程不需要用水,不产生噪音,产品无异味、不易燃、不易爆,彻底颠覆化学回收法低回收率(约12%左右),解决了再次污染的环保风险等问题。产品已广泛运用于3C数码、5G储能、小动力、汽车动力、家用储能及电力储能等领域,与各领域头部企业深度绑定 鑫茂技术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动力电池材料企业,为头部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携手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为新能源行业和全球低碳环保等领域尽一份责任。 鑫茂技术立足当下把握新能源发展大势,以"鑫技术"不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行业伙伴共同构建绿色高质量生态共同体,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页献"鑫力量"!
2025-01-02 16:21:412024年四季度动力电池新投建项目一览:国内外并进 总投资超1800亿元
在2024年最后三个月,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展现出强劲的产能扩展态势。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4年四季度,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外新投建项目共计33个,总投资金额超1800亿元,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超655GWh。 国内外并进,大手笔投资频现 纵观2024年四季度,国内共有10个动力电池项目签约,总产能规划超126GWh。其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项目的规划年产能尤为突出。 10月21日,宁德时代福鼎时代5号超级工厂项目开工。本次开工的5号工厂项目计划投资64.7亿元,布局4条国际领先新能源电池超级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设备,年产25GWh新能源动力电池,预计2025年6月投产。 11月8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获深交所通过。 据披露的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次亿纬锂能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分别投向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和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募集资金投入金额分别为31亿元、19亿元,两项规划年产能为44GWh。随着此次最新公告的披露,这50亿的再融资计划也确认落地。 12月29日,远景动力与沧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签约仪式。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规划产能20GWh,将生产高品质动力、储能电池产品,预计于2026年投产。 另外,有10个项目在本季度迎来了开工,包括比亚迪深汕工业园三期项目和赣锋锂业(南昌)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从此次四季度开工建设的项目工期来看,多数项目计划在2025年年内投产,最迟也将在2026年完成。也就是说,到2026年年底,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将为整个动力电池市场带来超过60GWh的新增产能。 在国内布局的同时,国外市场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在本季度扩产的重点。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4年四季度,有四项动力电池项目在国外落户,且投资金额均接近百亿.据悉,这四个项目的签约主体为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在四季度有两则新投建项目,投建地点为印尼和西班牙。 10月22日,宁德时代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电池电芯制造合资企业。双方承诺投资11.8亿美元,在印尼西爪哇省Karawang地区建设一座年产能达到15GWh的电池电芯厂。该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12月,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拟共同在西班牙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在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萨拉戈萨市合资兴建一座大型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该电池工厂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0.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9亿元),将成为宁德时代在欧洲的首座合资工厂。按照规划,合资公司总建设期预计为4年,计划于2026年年底开始生产,年产能可达50GWh。 国轩高科方面,其在12月12日发布两则公告,称拟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分别投建新能源电池基地。 其中,斯洛伐克项目为,国轩高科拟在该地的苏拉尼市投资建设年产20GWh高性能锂电池及配套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12.3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建设周期为三年。 该项目将以电池制造业务为核心,致力于实现动力电池本地自主供应。项目所属公司名为GIB EnergyX Slovakia s.r.o.,由国轩高科与InoBat联合成立,国轩高科持股80%。 而摩洛哥项目是国轩高科拟在该地投资建设年产20GWh高性能锂电池及配套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1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7亿元),建设周期为五年。该项目将以电池制造业务为核心,同时联合区域内原材料供应商实现动力电池本地自主供应。 据悉,两项投资总金额约合人民币190亿元,总规划产能为40GWh,将使用国轩高科的自有和自筹资金。国轩高科表示,上述投资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公司全球战略布局、推动海外业务发展、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将以电池制造业务为核心,致力于实现动力电池本地自主供应。 另外,在10月,欣旺达位于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的生产制造基地进入施工阶段,预计投产时间为2026年下半年。据悉,该基地投资人民币约19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及销售等业务。 这些重磅投资彰显了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决心。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欧盟《新电池法》等政策的变化,将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出口带来挑战。如何在海外拓展中应对这些问题,已成为国内电池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型电池加速落地 进入2024年,(半)固态电池、钠电池和圆柱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一直是动力电池企业扩产的重点领域,在2024年四季度亦是如此。 从四季度动力电池扩产表中可以看到,32个新投建项目中,新型电池领域的扩产项目达到14起。 其中,钠电池领域的扩产尤为显著,四季度共有6个签约开工项目,总投资额超147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超过54GWh。 该领域开工及签约的主体包括中国钠电、苏州艾塔新能源、潇湘时代、众禾动力、高登赛能源以及青钠科技等。其中,青钠科技年产20GWh的项目尤为瞩目。 12月18日,四川自贡高新区与广德青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钠科技)签订《20GWh/年钠离子电池电芯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据悉,该项目用地约500亩,计划建设20GWh/年钠离子电池电芯及10GWh/年Pack生产线。项目将分期实施,其中项目一期用地约280亩,建设10GWh/年钠离子电池电芯及5GWh/年Pack生产线,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年税收0.9亿元,将有效带动钠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成势。 需注意的是,由高登赛集团、润雅集团及国润能源三大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电池综合研究院,总投资金额为2亿元,下设5大核心研发板块,涵盖固态电池研发、钠离子电池研发、钙钛矿电池研发、动力电池系统研发以及储能系统研发。 而在(半)固态电池领域,扩产项目有4起,其中,一个项目为百亿级别。 11月28日,总投资100亿元的清陶固态电池西南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将建成成都首条半固态电池生产线。 与此同时,由于动力电池行业内卷不断加剧,使得新型电池项目加速进入产能落地阶段。 在2024年四季度有四个新型电池项目进入产能落地阶段。其中两项为钠电池项目。 12月14日,国钠科技宣布,其2GWh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式投产。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或是公司于2022年8月签约落户西吉州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前期租赁3.2万平方米,投资8亿元,同步拟购地约150亩,建设百亿钠离子电池产业园项目。 此外,在12月20日,湖钠能源的钠电项目一期已全面封顶,并完成了多项关键建设任务。 据悉,2024年年初,湖钠能源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的包装车间屋面采光板已安装完成,电芯车间分5个区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办公楼、倒班楼等配套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尾验收工作。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期项目已完成将近70%的建设任务,预计将在不久正式投产。 不止钠电池项目,(半)固态电池和圆柱电池项目也在持续落地。 11月14日,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圆柱电池工厂已顺利封顶。据悉,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于2023年3月开工,投资额达100亿元,规划总产能40GWh。 而本次封顶的一期工程——圆柱电池项目,主要生产46系列大圆柱电池,年产能10GWh,预计2025年3月建成试投产。 12月22日,合源锂创(淮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期固态电池智慧量产基地封顶仪式在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圆满举办。董事长刘敏表示,公司将确保量产线在2025年二季度投产。
2025-01-02 16:08:21应收及负债激增!锂电“卖铲人”变身“卖惨人”?
在下游扩产计划纷纷踩下急刹车,产业链深度调整周期下,锂电设备订单量也应声回落。不仅如此,前期配合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新上设备利用率不足,闲置产能造成资金沉淀,锂电设备企业营收增长曲线就此被打断。 前几年,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锂电产业曾像汹涌潮水蓬勃而来,一举成为资本竞逐、政策托举的宠儿。2022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年投资扩产额一度超过2万亿元,百亿级项目近80个…… 作为电池新能源产业“卖铲人”,锂电设备赛道也随之风光无限,订单接到手软,产线开足马力,景象一派繁荣,企业市值也水涨船高。 然而,跟随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当下,锂电设备也正踏入周期调整的深水区。 辉煌余晖与挣扎蜕变 回溯往昔,新能源汽车产销连年翻番,储能产业飞速发展,电池需求呈直线攀升,电池厂商激进的扩产计划频频发布,彼时,从上游锂矿开采的选矿设备,到中游电芯制造的涂布机、卷绕机,再到下游电池组封装的检测装置,锂电设备不仅不愁销路,更是奇货可居,先进设备往往需要提前数月预订,企业盈利直线上扬。 “做设备这行,以后再好也很难像2023年那样了,一年干了三年的活。”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今年年中,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分析,近几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快速扩张为锂离子电池设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从634.3亿元增长到1370.5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大量设备制造企业均分享了行业增长的红利。 然而,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的逐步饱和,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状态,大量规划中或者建设中的项目停滞或延期为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下游扩产计划纷纷踩下急刹车,产业链深度调整周期下,锂电设备订单量也应声回落。不仅如此,前期配合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新上设备利用率不足,闲置产能造成资金沉淀,锂电设备企业营收增长曲线就此被打断。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28家锂电设备企业共实现营收877.04亿元,净利润85.66亿元。其中,统计在内的28家设备企业中,仅净利润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的就有21家,最大下降速度高达3328.84%,前三季度呈亏损状态的企业有11家。 谈及业绩变动原因,不少上市公司在其业绩交流会上透露,行业周期下行,公司业务增长放缓,下游客户拉长了项目交付与验收周期,导致验收项目数量减少。更有企业坦言,因为项目周期延长,公司银行贷款较多使得利息费用支出较大,以及部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亏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金额较大。 另从前三季度应收账款来看,统计在内的28家设备企业总应收窟窿高达562.05亿元,合同负债411.2亿元,其中先导智能两项数额均最高,应收账款92.8亿元,合同负债133.08亿元。 应收及负债激增,变身“紧箍咒”,业绩承压,上市公司市值也普遍瘦身,例如先导智能市值从千亿级别大幅缩至三百多亿。不仅如此,11月28日,宁德时代又减持先导智能3354.8772万股,此次权益变动后,宁德时代持有先导智能4.99999%股权,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 与此同时,先导智能近日还陷入裁员风波,众多自称为先导智能现任及前员工的个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指责公司,称其采用了强制性的裁员手段,但给予的补偿金额普遍不足,甚至完全缺失。这次风波主要波及先导智能的锂电池部门,而该部门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为39.04亿元,同比下降27.10%。 在巨大财力压力下,上述现象也只是锂电设备赛道内卷困境中的一个缩影。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锂电设备赛道怪象频出,“价格战”同样疯狂,为争夺市场空间,甚至出现无底线杀价的情况。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甚至整线技术盲目打包,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不仅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不仅侵害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利益,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纠纷和官司诉讼。 综合来看,锂电设备行业这场激战,短期看是价格、服务等乱象丛生;长远而言,却也是大浪淘沙的筛选机制。无序竞争、恶意竞争是一条不归路,也不长久。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出海破局与内需挖潜 EVTank预计,未来三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直到2027年锂电设备行业将迎来反转。 相较于国内市场的疲软冲击,EVTank表示,未来几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海外市场,以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海外锂电项目未来几年将迎来建设高潮,从而带动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预计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1266.5亿元。 在海外新能源市场蓬勃兴起,本土锂电设备供应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中国锂电设备企业出海开启新窗口。当前,我国部分设备企业已在海外落地项目,并陆续斩获新订单。 从近期消息来看,杭可科技董事长严蕾日前透露,公司目前已有韩国、日本两个海外工厂,同时计划在马来西亚新建大型制造工厂,以应对未来的海外需求及市场政策变化。此前,先导智能、利元亨,以及诺力股份旗下的中鼎集成也已在海外落地项目。 除了出海建厂,2024年,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下,我国还有6家锂电设备企业公布了14条海外订单动态,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逸飞激光、海目星、杭可科技等均在列。 海外市场谋求新增长点的同时,国内需求的深度挖潜也已成为锂电设备企业破局蜕变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储能赛道为例,其正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商用,借生产需求东风,锂电设备企业也已微调产品结构,逐步实现业务转型过渡。 此外,以固态电池为核心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迎来快速发展,也为锂电设备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力方向。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数据,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超过3GWh,全固态电池已经处于样品和中试阶段。EVTank称,固态电池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成为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新战场。 当然,亮剑成效怎样,关键还要看“卖铲人”的水准。多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行业内相关锂电设备龙头公司都有涉足固态电池设备。 结语: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锂电设备当下的周期调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阵痛。它既是对过往盲目扩张的清算,更是面向未来、打磨核心竞争力的蛰伏期。 幸运的是,在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未来盈利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锂电设备企业在挣扎中也已逐步意识到并付诸行动中:唯有深耕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锚定市场真正需求,才能在调整潮中校准航向,驶向新的增长彼岸。
2025-01-02 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