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锰卷库存
辽宁锰卷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19 | 锰卷 | 20000-30000 | 吨 |
2020 | 锰卷 | 15000-25000 | 吨 |
2021 | 锰卷 | 25000-35000 | 吨 |
2022 | 锰卷 | 30000-40000 | 吨 |
2023 | 锰卷 | 28000-38000 | 吨 |
辽宁锰卷库存行情
辽宁锰卷库存资讯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企业如何在内卷下生存?【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全固态电池前瞻技术论坛 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原秘书长 刘彦龙介绍了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话题。他表示,未来,全球对锂离子电池需求巨大。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储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正快速扩大。中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但行业竞争激烈、增速放缓、产能利用率低,行业整合正在持续进行中,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新变化,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进行海外制造基地的建设,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2015 年开始,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14-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产销及出口情况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 根据工信部数据和行业协会分析预测,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1170GWh,2023年产量为940GWh,同比增长24%。其中,1-12 月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为823GWh,2023年动力电池产量为664.3GWh,同比增长23.9%,占比锂离子电池总产量70.3%; 消费类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占比为8%,产量为94Gwh,2023年产量为91GWh,同比增长3.3%; 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占比为21.7%, 产量为254GWh,2023年储能产量为154.7GWh,同比增长64%。预计2024年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为7000亿元,2023年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约7900 亿元,同比减少11.4%。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4348.74亿元,2023年出口额为4573.64亿元,同比减少5%(按美元计算为611.21亿美元,2023年为650.07亿美元,同比减少6%)。 2024年中国动力及其他锂离子电池产销量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096.8GWh,同比增长41%。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为1039.5GWh,同比增长42.4%。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791.3GWh,同比增长28.4%,占总销量76.1%;其他电池销量为248.2GWh,同比增长118.8%,占总销量23.9%。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达197.1GWh,同比增长29.2%。出口占前12个月销量19%。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33.7GWh,同比增长5%,占出口量的67.8%;其他电池出口量为63.4GWh,同比增长151.6%,占总出口量的32.2%。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强 2024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增加4家,总装机量548.4GWh, 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139.0GWh,占总装机量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409.0GWh,占总装机量74.6%,同比增长56.7%。 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417.5GWh、461.2GWh和524.1GWh,占总装机量比分别为76.1%、84.1%和95.6%。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10中国占6家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六家中国企业的总市场份额达67.1%,比去年同期增加3.7个百分点。三家韩国企业总市占率下滑至18.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个百分点,与中企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扩大至48.7个百分点。日本企业松下的动力电池装车增速下滑18%,市占率跌至3.9%,排名位列第六位。 SNE称,松下装车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特斯拉Model 3车型进行了部分更改导致的销售放缓。三星SDI 的电池使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欧洲和北美主要汽车制造商对电池的需求下降。另外,欧美车企加大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也是日韩企业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韩国三家公司正在加大磷酸铁锂电池产线的建设,希望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投入生产。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 根据InfoLink全球储能供应链数据库的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14.7GWh,同比增长60%。2024年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前10家企业占比90.9%。前10家企业中前9家均为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市场地位明显,稳坐行业第一;亿纬锂能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一直位列行业第二。 2024 全年全球大储电池出货283.0 GWh,大储电池占比89.9%,同比增长68.0%。大储市场,Top5 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中创新航。大储市场CR5占比已超75%,市场进入高集中度阶段,新进玩家成长空间已十分有限。300Ah+电池占比过半,头部企业的500Ah+电池2025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阶段。 2024 全年小储电池出货31.7 GWh,小储电池占比10.1%,同比增长12.4%。小储市场,Top5 企业为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新能安、鹏辉能源、国轩高科。小储行业竞争依旧激烈,行业CR5 占比接近65%。 2022-2024年全球小型锂离子电池产量 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指圆柱锂离子电池(仅限18650和21700)、小型方型电池和小型软包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电动工具、吸尘器、便携式储能、家用储能、电动两轮车及电动汽车等。 而根据EV-Tank的最新统计,2024年全球圆柱锂离子电池(包括18650、21700及各种规格大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128.2亿只,同比增长3.6%。 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市场需求量变化 其他市场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储能、BBU/UPS、移动电源等市场,其中2023年Q4电动汽车市场占比70%、移动电源占比4.3%、BBU/UPS占比2.7%。 根据EVTank统计,2024年圆柱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特斯拉销量下降的影响,2024年全球EV用动力圆柱电池同比下滑11.0%,电动工具用圆柱电池同比增长25.4%,电动二轮车用圆柱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34.6%。 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企业出货量(百万只) 根据Techno统计,2023年小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中,日本企业占比26%,韩国企业占比38.9%,中国企业占比35.1%。 根据EVTank统计,2024年松下和LGES等企业的圆柱电池出货量下滑明显。SDI和Murata等企业由于客户大规模的选用中国产圆柱电池其出货量也受到影响,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在日韩企业圆柱电池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却大规模的增长,其中江苏天鹏以超过100%的增速排名增速榜第一名。在中国企业和海外企业出货量“一增一减”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圆柱电池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024年的43.6%。 锂离子电池成为中国电池出口额最大的品种 根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分析,近9年来,锂离子电池产品一直是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出口额占比均超过50%,并呈逐年快速递增。 从2016年的出口额68.4亿美元,占比56.7%,快速上升2024年的出口额611.20亿美元,占比91.3%。 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611.20亿美元,2023年同期为650.07亿美元,同比下降6%;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9.14亿个,同比增长8.1%。 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从2016年和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平均单价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口产品和应用市场的变化,2016年锂离子电池市场主要以消费类产品为主,2024年锂离子电池市场除传统消费类产品外,储能和动力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从2024年出口前十大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平均单价差异,可以推断出口不同国家和地区产品结构的显著不同。韩国、越南、印度主要是价格较低的消费类产品用电池为主,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主要以中高端消费类、动力及储能市场用电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国,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的产量占全球的比重(除正极中的三元和锰酸锂外)均超过了90%。 中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随着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的快速增长,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出口规模将持续稳步增长。 2024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全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供大于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利润增长态势明显。二三线企业为了生存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在与头部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利润空间被压缩,亏损严重。 根据对121家锂电上市公司2024年半年报统计,上半年整个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4708.10亿元,同比下降了20.2%;整体毛利率为18.9%,同比下降了2.26个百分点。具体到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上半年10个细分产业链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上游锂资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88%)、正极材料(下降40.11%)、电解液及材料(下降29.82%)。 在价格战争狂潮下,几乎没有赢家,即便是产业龙头也可能遭遇严重冲击。综合2024年产业趋势及变化看,未来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链博弈与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 行业竞争加剧,知识产权争议增多 锂电池行业正处于内卷时期,由于知识产权诉讼是市场和技术竞争的外延,所以企业间必然会出现围绕知识产权的交锋。 2019年LG与SKI在美国和韩国发生的商秘和专利等系列争议,最终双方以SKI向LG支付18亿美元、双方十年内互不起诉的条件和解。 2023年10月18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与Varta就钮扣锂电池专利全球诉讼达成和解。 目前,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ATL与珠海冠宇之间的专利诉讼仍在进行中。 2024年,匈牙利Tulip作为专利许可的管理员,汇集了来自LG和松下的全球1500个专利族的5000多项专利,涵盖了与阴极、阳极、电解质、隔膜和电极相关的广泛材料和工艺,以及与Cell、模块和Pack相关的结构和工艺。向国内多家动力和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企业提出专利许可要求,应引起国内行业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开拓创新是应对内卷的有效途径 在现有成熟技术路径下, 产能急剧扩张造成供给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成本压力突出,利润难有保障,因此,开拓创新是应对内卷的有效路径。 材料方面,正极有磷酸锰铁锂、三元高镍材料;负极方向则以硅基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锂金属负极为代表;电解液的创新方向有离子液体电解液、聚合物电解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等;隔膜方面,向着基膜薄型化和高强度发展,涂覆膜主要是发展超薄高耐热涂层。 电池方面,一方面要优化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包括增大单体电池容量、46系大圆柱、长薄型刀片电池、4C超充电池等;另一方面则是研发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及钠离子电池等。 贸易保护政策下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受影响 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全球动力与储能市场占比进一步扩大。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加大对我国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 截至2025年4月9日,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 动力锂离子电池征收82.4%,储能和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征收57.4%关税(2026年1月1日将提高到82.4%) ,将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造成严重阻碍。 欧盟2024年10月29日宣布:从10月31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车征收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最高加征35.3%。如果加上原有的10%关税后最高可达45.3%。 其余地区包括土耳其,加拿大等国家也都提出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加征关税的政策。 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国际化之路也受到严格的监管。仅仅欧盟,就接连颁布了《新电池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及《净零工业法案》,对电池护照、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电池标签和标志等细则进行了限制。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 欧洲、美国电动化市场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海外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扩大,而本土电池厂商未真正崛起,给了中国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窗口期,2021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的产能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22年中国电池厂商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且大多数是因为争取到了国际车企的电池大单,为了就近配套和避免高关税而选择海外建厂。 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 同时,动力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动材料及设备配套需求激增,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电池材料和设备企业正加速“走出去”,相继在全球建厂布局。如: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科达利、天奈科技、贝特瑞、华友钴业、巴莫科技、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源、中伟股份、龙蟠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锂电材料企业;先导智能、嘉拓智能、利元亨、海目星激光、联赢激光等领先装备企业。 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第一大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继续领跑全球市场, 截至2024年底,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我国占比超过70%,从而带动了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占比也已超过70%,其中,2024年前6家企业市场占比为67.1%。 国际能源署《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3.8亿辆,全球年度新车渗透率有望触及60%。届时,全球汽车当年总销量将达到1.17亿辆。 根据EV-volumes统计,2024年全球BEV+PHEV的销量为1779万辆,动力电池安装量870GWh, 预计2030年全球BEV+PHEV的销量将达到4200万辆,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达到2772GWh。 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市场占绝对优势 2023 年中国储能新增装机量约26.6GW。其中: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约21.3GW,是2022 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的3.6 倍,约占2023 年储能新增装机的80.3%;抽水蓄能新增装机量约4.9GW,约占2023 年新增装机总量的18.3%;蓄热蓄冷新增装机量约0.38GW, 占2023 年新增装机总量的1.4%。 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各技术路径占比情况为:锂离子电池占比为97.5% ,飞轮储能占比为0.7%,铅蓄电池占比为0.4%,液流电池占比为0.2%。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42.46GW/109.58GWh,同比增长131.86%(功率)/163.8%(容量)。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39.38GW/91.64GWh ,功率占比92.64%,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 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迈入GWh级。5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新增装机,其中湖北应城、山东肥城两项目均为300MW级,此外河北建投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电站也成功并网试运行。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并网,首个百兆瓦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投运。长治30MW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并网。 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落地以及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施,众多下游应用市场对电池需求量带来爆发式增长。在这场零碳经济浪潮中,电池产业既扮演着碳中和革命先锋的角色,又面临巨大的减碳压力,电池行业将加速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以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1)绿色化:指电池全产业链具有可再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通过绿色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循环商业模式的实施,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生利用,推动电池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低碳化:在电池产品生产过程中,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及良品率,可以减低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剩余小部分需要通过技术革新或碳抵消技术来实现真正的零碳。这要求电池配套材料都要加速实现低碳和零碳。 (3)智能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规模化制造、高质量制造成为制约我国锂电行业和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动力锂电池生产制造正在经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智能化是以智能化装备为基础,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集成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实现锂电池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趋势 (1)动力电池:低钴化、高镍化仍是动力电池材料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将在不同应用场景得到应用。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年复合增长率为20%,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450GWh。 (2)小型锂离子电池(包括消费类电池和小动力电池):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进步,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领域继续小幅增长,智能穿戴、无人机、机器人、BBU/UPS等新兴消费领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领域将为消费类电池带来可观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小型锂离子电池将保持5%年复合增长率,产量将超过126GWh。 (3)随着“双碳”政策实施、国内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将为国内储能发展打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欧美国家推行绿色低碳环保和碳减排政策,储能电池需求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储能电池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产量有望达到1226GWh 。 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将达到3800GWh。 动力电池快充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在续航里程已达五六百公里,1000公里续航电动汽车也已经面世的情况下, 解决充电速度、发展快充技术成为行业共同发力点。 宁德时代、欣旺达动力等主流电池厂纷纷加大对快充电池产品研发和产能投入的力度,3C-6C超快充产品逐步进入市场,车企如蔚来、小鹏等已经开始应用快充电池,并纷纷推出800V高压快充平台。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普及,快充电池的需求将继续提升,而具备快充技术和产品的电池企业,将获得巨大优势。 要加大满足快充需求的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的开发和产业化。 全固态电池成为未来动力电池研发重点 由于能量密度高和安全性好等方面的优势,全固态电池被看作是未来可充电池技术的核心。作为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以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大类材料为主的固态电解质受到广泛关注。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各有利弊,国际上多以硫化物全固态为主要技术路线。 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总体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日本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耕耘多年,技术创新不断加速,正举全国之力推动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丰田、本田等车企计划2026-2027年逐步量产;韩国持续投入研发,开始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美国以初创公司为主,与欧洲汽车企业合作,大全固态电池产业创新,2025年2月21日采用美国Factorial Energy全固态电池的奔驰汽车开始在英国路试。 中国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固液混合电池布局早,产业链完整,各企业正在逐步装车。技术方案:用固态电解质作为电极添加剂或包覆正极、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原位聚合/固化。 2024年我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国家投资60亿元支持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六家企业加快全固态电池开发。2026年完成样车测试、2027年各完成千辆车装车上路。 钠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有应用潜力 面对巨大的储能市场,钠离子电池以其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安全的诸多优势有望在低速电动车、电动船、数据中心、通讯基站、家庭/工业储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得到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核心材料体系方面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部分专利还获得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授权。除了关键材料的研发,相关企业不断有序推进关键材料放大制备和生产、电芯设计和研制、模块化集成与管理,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技术还在发展中,要有全产业链一体化思维,围绕成本、低温性能、安全性和倍率性能开发细分领域市场。 结束语 未来,全球对锂离子电池需求巨大。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储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正快速扩大。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但行业竞争激烈、增速放缓、产能利用率低,行业整合正在持续进行中,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新变化,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进行海外制造基地的建设,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点击查看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18 19:47:39产能过剩时代 光储行业如何从"内卷"走向"共赢"?【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新能源光储论坛 上,能建时代(上海)新能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政策与系统研究所 咨询工程师 汤拓围绕"产能过剩时代,光储行业如何从"内卷"走向"共赢"的话题展开分享。他表示,新能源市场交易价格或将进一步走低,尤其是出力一致性更高的光伏项目,日间光伏大发时段可能出现负电价;新能源投资开发策略由“单纯资源争夺”转变为“综合能力竞争”,新能源投资主体收益将与规划布局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交易运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直接挂钩;电力系统调节资源面临短时需求下滑,但长期需求增加,调节性资源将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市场峰谷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辅助服务收益或进一步增加。电源侧储能整体降温,开发重点转向电网侧和用户侧共享独立储能。 一、新型储能发展概述 一、概述 装机分布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达到7376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从区域装机看,西北、华北地区得益于风光资源丰富,储能装机规模大。从电站规模看,总体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从储能时长看,总体呈现储能时间变长趋势。 技术路线 目前主流仍是 锂离子电池 。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正在开展示范应用。飞轮储能已有项目应用,但规模较小;重力储能国内尚无项目投产。 应用场景 主要包括 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 发展初期,以电源侧的新能源强配储能为主。近两年,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用户侧目前主要为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定制化程度高,规模差异较大,从百千瓦至十兆瓦不等。 造价情况 近1年,锂电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叠加市场价格战竞争激烈等原因,电芯价格持续下降,进而带动储能系统及EPC成交价格走低。 二、新型储能重点问题探讨 二、重点问题 调用情况 部分新型储能利用情况不及预期。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项目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可用性较低;二是规模小,接入电压等级低,难以调用;三是部分项目运营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储能调节能力;四是缺乏明确的投资回报模式,业主使用储能的积极性不高。 功能定位 减少新能源弃电。 主要用于电力系统保供和促进新能源消纳,主要基于3个方面: 功能定位 替代输变电投资。 在输电通道重载断面附近布局电网侧储能可缓解电网阻塞,促进风电、光伏消纳。但是,目前暂不适用解决变电站重过载问题,相比于主变扩建,储能电站在占地和成本方面没有优势。 项目经济性 假设储能充入的均为新能源弃电,理想情况下再按照新能源上网电价发出。当 储能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LCOS)<新能源上网电价 时,储能才有经济性,否则不如直接弃电。以一个100MW/400MWh的锂离子储能电站为例进行测算: 三、政策形势及影响分析 发展历程 新能源上网电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政策定价到市场化改革的转变。《通知》(136号文)明确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并建立“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机制,以稳定企业收益并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机制电量 各省要 衔接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电量规模政策 ,并考虑当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用户承受力调整确定。因此各省保障电量规模会继续保持平稳,主要包括上一年政策性保障新能源电量和新增新能源机制电量。 机制电价 按照边际出清模式定价,竞价时按报价从低到高确定入选项目,机制电价原则上按入选项目最高报价确定。 机制电价上限可考虑为当地煤电基准价或典型机组高收益率水平的上网电价;机制电价下限可参考各省同类型最先进机组的上网电价水平。 项目收益分析 政策影响 新能源市场交易价格或将进一步走低,尤其是出力一致性更高的光伏项目,日间光伏大发时段可能出现负电价; 新能源投资开发策略由“单纯资源争夺”转变为“综合能力竞争”,新能源投资主体收益将与规划布局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交易运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直接挂钩; 电力系统调节资源面临短时需求下滑,但长期需求增加,调节性资源将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市场峰谷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辅助服务收益或进一步增加。 电源侧储能整体降温,开发重点转向电网侧和用户侧共享独立储能。 》点击查看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18 18:15:15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系材料赋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电池材料论坛 上,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松华针对“磷”驭新质能源科创绿色未来 ——磷系材料赋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展开探讨。 开篇:新能源产业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到2024年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装机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 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磷系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关键钥匙” 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命体、工业和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同时用掉了33%的化肥”。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是第二大磷矿储量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磷矿石生产国。磷元素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尤其在电池材料、储能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磷酸铁锂电池因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性能较好、比容量大、高温性能优异、高功率输出、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等综合优势,广泛搭载于国内25万级以下的热门新能源汽车如极氪001、小鹏P7i、特斯拉Moldel Y、小米SU7等。 2025年1-2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73.6GWh, 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 15.0GWh,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 58.6GWh,占总装车量 79.6%,累计同比增长 199.9%。 磷酸锰铁锂:在安全性能与磷酸铁锂基本持平的基础上,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高出约10% - 20%)和更优的低温放电性能,被视为磷酸铁锂的升级材料,近年来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 由于锰溶出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磷酸锰铁锂将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形成优势互补,匹配更多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应用场景。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分为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类、普鲁士蓝类三大技术路线,每种路线在性能、成本和应用场景上各有特点。 其中,聚阴离子类如磷酸钒钠(Na₃V₂(PO₄)₃,NVP)、焦磷酸铁钠(Na₄Fe₃(PO₄)₂P₂O₇,NFPP)等具有循环寿命长(可达10000次)、安全性高等优势,可以作为储能电池正极材料。 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高、耐极端环境、循环寿命长。 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也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根据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报告,到2030年,全球液态锂离子电池供应量将从2023年的687 GWh增加到2943 GWh,增加4.3倍,占电池市场的95%以上,全固态电池的供应量则会2025年开始的0.2GWh,增加到131GWh, 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左右。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电化学窗口宽、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较大、但也存在界面接触差、机械加工容易脆裂风险。 我国氧化物系固态电解质的研发非常活跃,其中,磷酸钛铝锂结构 Li1.3Al0.3Ti1.7 (PO4 )3 (LATP)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开始用于固态电池产业中。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较高、密度较小、良好的延展性、但较差的电化学与化学稳定性和高成本等。 硫化物离子电导率高、且良好的延展性和较低的硬度有利于改善与电极材料的界面接触性,当前锂电巨头(CATL、SDI、SK、LG、松下)纷纷选择以其为主要技术路径。 黑磷 黑磷:具有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理论比容量高达2596 mAh/g(远高于石墨的372 mAh/g),可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用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高导电性和大比表面积使其适用于高功率储能设备,近年来在电子、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望未来:磷系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的共赢之路 不做价格竞争,而是做“价值竞争”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产能布局 》点击查看2025(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18 16:52:39储能行业召开反内卷座谈会 有望驱动产业链重返高增趋势
据新浪财经报道,继光伏行业自律行动之后,光伏逆变器和储能行业或将紧随其后。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近期组织召开了防止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会议初步审议了逆变器和储能行业健康发展倡议。据悉,会议闭门举行,2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高管参加会议。阳光电源、华为、中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固德威、古瑞瓦特、锦浪科技、上能电气、正泰、特变电工、禾迈、禾望、德业、首航新能源、昱能科技、远景等企业在会上发言。 2月,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24GW/2.89GWh,容量同比增长153.5%。储能中标规模同比持续高速增长,储能系统及EPC总规模达4.6GW/14.9GWh,容量规模同比增长49%。中国银河研报指出,储能维持高景气,2023-2030年累计装机CAGR达37%,兼具高成长性高确定性。长时储能、构网型储能方兴未艾,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大有可为。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德业股份 在2024年上半年巴西、印度、德国等市场并网需求持续改善,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户储需求爆发,得益于公司在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领先优势,出货势头强劲。 固德威 依托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电源逆变、储能变换、能量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技术,提供单机功率3kW~100kW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并提供微电网、工商业储能等系列解决方案。
2025-04-16 08:34:00关税风暴席卷油市,国际能源署将今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狂砍三成
国际能源署(IEA)在周二(4月15日)公布的月度报告中大幅下调了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理由是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给全球经济带来压力。 具体报告显示,IEA最新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为 73万桶/日 。与之相比,3月报告中这一数字为 103万桶/日 ,即下降了30万桶。IEA还预计,2026年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69万桶/日。 IEA解释道,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后,全球石油市场在4月初因一系列贸易关税公告而陷入动荡。由于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级,以及部分欧佩克+国家可能增加供应,基准油价跌至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受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周一度跌至每桶58美元,上一次达到这一水平还是在2021年2月。又由于特朗普推迟部分关税90天,布油价格现反弹至64美元至65美元之间。 布伦特原油价格日线图 IEA报告写道,人们担心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可能引发通胀飙升、增长放缓以及贸易争端加剧,这些因素都会令油价承压。由于谈判和反制措施仍在进行中,形势依然动荡,风险仍然巨大。 国际能源署预计,在未来90天的关税暂缓期以及之后将要进行的艰难贸易谈判,石油市场将经历一段坎坷的时期,“我们对今年和明年的预测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前一天,欧佩克也在月报中下调了石油需求预期,将2025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较上年增长量预期从145万桶下调至130万桶;报告还将2026年的需求预期从143万桶下调至128万桶。 报告称,全球经济在今年年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欧佩克也承认,近期贸易相关动态给短期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日内早些时候,华尔街大行高盛的分析指出,预计2025年全球原油市场将出现每天80万桶的原油过剩,2026年则增加至140万桶。
2025-04-15 20: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