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硅酸锆库存
洋山港硅酸锆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20 | 硅酸锆 | 1000-1200 | 吨 |
2021 | 硅酸锆 | 800-1000 | 吨 |
2022 | 硅酸锆 | 1200-1400 | 吨 |
洋山港硅酸锆库存行情
洋山港硅酸锆库存资讯
通威股份新建“粒状硅”生产项目 公司称其为独立技术路径
通威股份(600438.SH)启动“颗粒硅”生产项目。据通威集团永祥新能源公司环评公示显示,公司拟在乐山市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二期现有厂区内实施“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为提升产品的多元化,拟在现已改进的各类工艺参数基础上对二期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新增1万吨/年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和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最终形成10.1万吨/年多晶硅产能(含9万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1万吨/年太阳能级粒状硅和0.1万吨/年电子级多晶硅)。 其中,“新增1套硅烷法生产粒状硅中试装置,可实现新增粒状硅产能1万吨/年”项目受到市场关注。尽管项目公示中采用“粒状硅”表述,但根据其硅烷法等生产特点,多方分析认为其为颗粒硅。 对此,通威股份在对财联社记者回复时表示,该粒状硅项目为配套增强棒状硅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核心工艺、关键参数及品质管控体系已经形成独立技术路径,与行业其他技术方案存在实质差异。 硅烷流化床法和改良西门子法是两种主要的多晶硅生产提纯工艺,因沉积特点不同,前者被称为颗粒硅,后者则是棒状硅。围绕这两种技术路径之间的竞争,也是业内关注的话题。 其中,通威股份主要生产工艺即为棒状硅为主,硅料业务公司永祥股份高纯晶硅产能超过90万吨。2023年财报显示,其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2万元/吨以内。另据市场消息,通威股份多个生产基地现金成本已经降低至4万元/吨以内,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颗粒硅生产厂商主要以协鑫科技(03800.HK)为主。2023年底,协鑫科技宣布放弃棒状硅,全面转型颗粒硅,旗下拥有内蒙古鑫环等公司,在全国有四大颗粒硅生产基地,产能达42万吨。在成本方面,颗粒硅具有一定优势。据协鑫科技今年1月发布的业务进展公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公司颗粒硅现金成本再次突破极限,仅为28.17元/公斤。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颗粒硅和棒状硅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7.3%、82.7%。不过,有市场分析认为,颗粒硅作为新兴技术,发展迅速,符合节能减排趋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5-02-21 17:29:10【竞价结果公告】天齐锂业60吨电池级碳酸锂拍卖成交价76540元/吨
2025年2月20日,天齐锂业60吨电池级碳酸锂通过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安汇达平台的竞价销售功能顺利成交,起拍价76000元/吨,经公开竞价最终成交价为76540元/吨。 活动详情请见 https://www.anhuida.com/jingjia/detail/A0202502171009887-001 。 竞价交易功能是有色网交易中心推出的现货交易形式,旨在帮助买卖双方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发现公允价格。交易中心持续向所有参与的交易商征询意见建议,不断改进系统功能和规则设置,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上海有色网(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制定标准》第2.3.2条,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作为上海有色网采价可信平台,竞价交易数据将基于权重纳入有色网采价体系。 2月20日上海有色网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为75470-76970元/吨,均价76220元/吨,较2月19日下跌30元/吨。
2025-02-20 16:18:15大咖论丨高性能阻燃导热有机硅灌封胶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导热硅酮灌封胶的应用逐渐从电子元器件领域向动力电池系统领域转移。此外,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光电产品等新兴市场的兴起也为导热硅酮灌封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领域对灌封胶在防水、防潮、防尘、绝缘、导热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推动了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据路亿市场策略调研,2022年全球有机硅导热灌封胶市场收入已达百万美元级别,并预计将在2029年达到新的高度,年复合增长率(CAGR)显著。未来几年,中国市场的CAGR同样保持高增长态势,亚太地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海有色网于2025年4月16-18日CLNB 2025新能源全产业链博览会重磅推出分论坛——电池用胶及汽车密封技术论坛。 浙江理工大学 博士/副教授 周青将受邀作为重磅演讲嘉宾,共同探讨高性能阻燃导热有机硅灌封胶 2020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有机硅材料,有机发光材料、膜分离材料及有机废水回用及深度处理等研究及技术开发。2020.05-至今,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轻化工程系任职。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及尖兵领雁项目3项。 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Carbohydrate polymer、Small、Chem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Chemistry、Desalination等SC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
2025-02-20 15:07:08稳居行业前三甲!新钢集团新能源硅钢销量突破12.8万吨
据中国宝武消息:从2022年销量4万吨,到2023年销量8.5万吨,再到2024年销量12.8万吨……近年来,新钢集团新能源硅钢产品市场占有率成功跃升至全国前三。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整个汽车行业展现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新能源硅钢在这片高速增长的蓝海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运用于驱动电机等核心部件,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生产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较于同行企业,新钢集团在新能源硅钢领域起步较晚,直到2020年对应产线才投产,但却在近几年稳步迈入全国前列。是什么支撑着新钢在新能源硅钢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答案是“量”与“质”。 在“量”上,新钢集团聚焦头部企业,努力发展终端用户,力求实现新能源硅钢产销增量。为此,新钢集团充分发挥产销研联动优势,安排事业部技术人员与营销中心销售人员协同跑市场,并将客户需求及时反馈到生产现场。 在2024年,新能源硅钢市场处于快速增量阶段,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新钢集团也因快速增加的订单,一度陷入生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新钢集团主动跑市场,对接部分终端用户沟通技术标准,并依此优化生产工艺,成功提升了自身供货能力。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不仅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更提高了新钢新能源硅钢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钢产销研协同努力下,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成为新钢的终端用户。仅去年,新钢集团在新能源硅钢领域就新增了3家终端用户。 在“质”上,新钢集团不断强化新能源硅钢领域科研攻关,持续开发更高等级新品种产品,并及时跟进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对应新牌号产品。为了更好对接客户定制化需求,新钢集团还不断创新交流机制,于2024年与客户一起成立了2家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新能源硅钢新产品。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新钢集团在2024年还成功打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对0.1毫米极薄宽幅无取向硅钢的分条处理。这标志着新钢在新能源硅钢领域的细化生产迈出关键一步,成为了国内极少数具备极薄硅钢分条能力的企业之一。 当前,新钢集团已经具备0.15毫米极薄宽幅无取向硅钢批量接单能力,并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将0.1毫米极薄宽幅无取向硅钢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生产、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0.08毫米极薄宽幅无取向硅钢的成功轧制。据统计,新能源硅钢去年新品销量达3300多吨,创效突破百万元。 下一步,新钢集团将在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继续加大新能源硅钢领域的新品研发力度,努力向更薄规格、更高强度、更好质量不断奋进。
2025-02-20 08:43:461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5:磷酸铁锂“带货” 两家首上榜
2月17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5年1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显示,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8GWh,环比下降48.6%,同比增长20.1%。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8.5GWh,占总装车量22.1%,环比下降40.4%,同比下降32.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30.2GWh,占总装车量77.9%,环比下降50.5%,同比增长53.5%。 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出炉 市场集中度方面,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9.5GWh、33.2GWh和37.2GWh,在总装车量中的占比分别为76.2%、85.5%和96.0%,前10家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 企业方面,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极电新能源、正力新能、多氟多、楚能新能源、耀宁新能源、孚能科技、三一红象。 较之前来看,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0企业名单较为稳定,TOP11-15变动较大。其中,楚能新能源和三一红象均为首次上榜,分别位于第12位和第15位。 磷酸铁锂电池主导 两企业新上榜 从两家新上榜的电池企业来看,二者均受益于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的持续提升。 从1月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来看,楚能新能源以0.27GWh位居第十二位,三一红象以0.10GWh位居第十四位。此外,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雄持续争霸,格局相对稳定。 受益于对安全以及成本敏感的中低端车型的持续渗透,1月,磷酸铁锂电池依然占据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主流,三元电池虽然总装车量仅8.5GWh,占比22.1%,但其凭借高能量密度,在中高端乘用车领域仍然保持需求。 从1月国内三元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二名来看,宁德时代一枝独秀,占比高达73.98%,与上月相比占比提升了5.99个百分点,几乎垄断了三元动力电池市场。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还显示,2025年1月,按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关键材料需求概算,动力和其他电池用三元材料3.6万吨,磷酸铁锂材料20.6万吨;负极材料12.5万吨;隔膜16.2亿平方米;三元电池用电解液1.7万吨,磷酸铁锂电池用电解液11.3万吨。 纯电上车占八成 一企业受益上榜 此外,从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情况来看,1月,国内纯电动汽车装车量占比80.0%,同比增长26.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装车量占比19.9%,同比下降0.4%;燃料电池汽车装车量占比0.02%,同比增长11.4%。其中,纯电专用车增速较高,同比增长为95.1%。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上榜1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5的楚能新能源,同样受益于纯电动乘用车装车量的快速增长,其装车量0.26GWh,占比1.0%,位列第12位。 另一新上榜企业三一红象则以0.10GWh的装车量,1.85%的市场份额,位列1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第7位。 结语: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演变,磷酸铁锂电池毋庸置疑已占据市场主流,三元电池则在高端市场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市场也在车型结构持续优化和企业竞争加剧下,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还需要动力电池企业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2025-02-18 17: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