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碳钼棒产量
甘肃碳钼棒产量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产量范围 | 单位 |
---|---|---|---|
2019 | 碳钼棒 | 5000-6000 | 吨 |
2020 | 碳钼棒 | 6000-7000 | 吨 |
2021 | 碳钼棒 | 7000-8000 | 吨 |
2022 | 碳钼棒 | 8000-9000 | 吨 |
2023 | 碳钼棒 | 9000-10000 | 吨 |
甘肃碳钼棒产量行情
甘肃碳钼棒产量资讯
2025年度SMM铜棒加工企业杰出供应商十强揭晓!【SMM铜业大会】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背景下,铜棒市场发展遇到了挑战,陷入原料供应与下游需求双向承压的困境。原料端,国内制造业活跃度不高,回收再生铜受 政策环境动态调整与回收体系不完善双重制约,加之对海外再生铜进口依赖度高,供需矛盾突出。需求端,因铜棒市场与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随着房地产市场仍处深度调整期,水暖卫浴等下游需求显著萎缩,仅制冷行业订单保持稳定增长。新兴的新能源市场虽前景广阔,但技术壁垒较高,仅少数企业具备准入资质,暂时难以带动行业整体需求增长。当前,原料短缺推高铜价,终端需求疲软又致使下游压价采购,铜棒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面对行业发展 “寒冬”,铜棒企业亟需精准把握再生铜供应格局演变与行业趋势走向,科学制定战略规划,积蓄发展动能,方能穿越行业低谷,迎来复苏曙光。 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局,激活市场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成立 SMM 铜棒加工企业杰出供应商评审委员会,重磅推出“ 2025年度SMM铜棒加工企业杰出供应商十强 ”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旨在推动铜棒加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树立行业标杆典范,弘扬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与优良作风,强化行业凝聚力,助力整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经过铜行业相关的主管领导、业界专家、上下游龙头及相关配套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评审团评审,对获提名企业进行专家评分,同时结合线上投票结果、SMM企业评级模型线下评分等多个维度的评比,最终评选出“ 2025年度SMM铜棒加工企业杰出供应商十强 “,并在 由SMM、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和山东爱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鹰潭陆港控股有限公司主赞,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协办,新煌集团、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 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 上举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2025年度SMM铜棒加工企业杰出供应商十强 广东伟强铜业科技有限公司 怀集国东铜材制造有限公司 宁 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金龙铜业有限公司 宁波兴敖达金属新材料有限公司 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 四川科派新材料有限公司 铜陵富翔铜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铜陵有色股份铜冠黄铜棒材有限公司 浙江科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以上获奖企业按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SMM大数据总监叶建华为获奖企业颁奖 ~ SMM在此恭喜以上获奖企业,也期待更多的行业同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点击查看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21:02:18SMM解析:2025年铜棒供需格局及发展预测【SMM铜业大会】
4月22日,在由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和山东爱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鹰潭陆港控股有限公司主赞,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协办,新煌集团、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的 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铜管棒加工产业发展论坛 ,SMM铜高级分析师黄玉彤分享了2025年铜棒供需格局及发展。 01 洞悉 2025:铜棒市场供应格局 SMM2024 年全国铜棒品类与黄铜棒生产工艺及代表企业分析 黄铜棒在全国铜棒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连铸工艺在黄铜棒生产中占据主流。同时,众多企业在连铸棒和挤压棒领域积极布局,市场竞争态势凸显。 ►SMM分析 黄铜棒在全国铜棒市场中占比高达 80%,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普通黄铜棒(H62等)约占50%以上份额,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易加工、耐腐蚀性,多用于阀门、五金件、装饰品等。 连铸棒采用连续浇铸成型工艺,具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2024年连铸棒占铜棒市场份额约75%,大量企业进入连铸棒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竞争较为激烈,加工费逐步降低。大型铜棒厂具备同时生产连铸棒与挤压棒的能力,凭借数量与技术优势,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而其余生产挤压棒的企业几乎不生产连铸棒,主要专注于挤压棒订单。 SMM2024 年全国黄铜棒产能区域分布与企业规模占比 黄铜棒产能高度集中于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地。大型企业主导产能格局,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SMM分析 原因:浙江等地凭借长期积累的深厚产业基础、具备完善且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吸引投资与企业。且交通便利,便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运输销售,靠近消费市场,响应客户需求快。 展望:产业升级下,这些地区或加大在黄铜棒生产工艺、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向高端黄铜棒领域迈进,还可能通过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带动周边发展。 黄铜棒原料构成及再生铜原料进口分析 再生黄铜原料进口来源占比 40%:2024年再生铜(合金)原料进口 225万实物吨,全年进口再生黄铜原料占比 15.13%,共进口 34.04万吨。2025年1-2月累计进口再生铜(合金)原料 38.25万吨,累计同比增加 12.86%,2025年1-2月共进口再生黄铜原料4.97万实物吨。2025年受贸易和关税影响,美国供应格局将发生改变。 ►SMM分析 2025 年受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以及关税不确定性的影响,美国作为再生铜原料的最大供应国的地位持续弱化,1月美国对中国的铜废料出口量为3.94万吨,环比下降10.32%,在中国进口总量中占比20.81%。2月对华出口量降至3.14万吨,环比下降20.35%,其占比下滑至16.22%。3月对华出口量骤降至2.25万吨,环比暴跌28.34%,其占比已显著下滑至11.85%,位列第二。从再生黄铜原料进口来源占比饼图可知,美国占比达 45% ,其供应缩减必然对整体进口格局产生冲击。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由于黄铜退柜率高且价格攀升,企业采购意愿降低,使得进口量难以保持稳定。 2025年黄铜棒产业瓶颈:产量下滑及影响因素剖析 2025 年,黄铜棒产业受关税、原料、环保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制约,产量下滑,开工率走低,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SMM分析 2025年: 1、关税政策:黄铜棒下游出口面临更高成本和贸易壁垒。 2、原料供应紧张. 3、无铅化趋势淘汰落后产能:如欧盟 2025 年实施更严格环保法规。 4、市场需求疲软:房地产后周期需求疲软,五金卫浴等板块持续低迷,叠加铜价大幅波动,下游备货谨慎,需求不足使得企业开工率下滑,产量难以增长 。 02 探究 2025:铜棒市场需求态势 黄铜棒下游应用结构(卫浴五金占据主导) 近年房地产处于下行阶段,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情况看,开发投资完成额与资金来源累计同比均呈现下滑态势。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多数为负,销售压力大。2025 年春节后多数企业订单恢复尚可,但卫浴类需求持续偏弱。预计 2025 年房地产市场复苏有限,新房开工和竣工面积或维持低位,进而拖累建筑用铜需求 。 房地产下行重压:2024 年我国卫生洁具市场“量增价跌” 2024 年,我国卫生洁具出口量两位数增长,单价普跌,呈 ‘量增价跌’ 态势,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压缩。 新能源汽车与手机产业发展对黄铜棒需求影响剖析 新能源汽车产量虽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因其产销量规模以及较高的用铜密度拉动黄铜棒需求。手机产业产量波动小,单个产品黄铜棒使用量有限,整体对黄铜棒需求带动作用相对微弱。 ►SMM分析 各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等),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增加,都推动了产量,SMM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攀升,但增速将放缓。 中国移动通讯手持机产量在近年有一定波动,但整体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实际中,智能手机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另外,手机制造中黄铜棒可用于制造电气连接件、屏蔽罩等部件 ,但相比新能源汽车,手机对黄铜棒的需求相对有限。 空调行业对黄铜棒市场的需求支撑有限——基于产销数据 空调在制冷行业中产量巨大,无论是家用空调还是商用空调,市场保有量和新增需求量都非常可观。庞大的产量基数使得其对黄铜棒的使用量相应增加。像美的、格力等大型空调生产企业,每年的空调产量都以千万台计,必然带动了黄铜棒的使用量。 ►SMM分析 制冷行业在铜棒下游应用占比达 9 % ,为铜棒市场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中国空调产量1.68亿台,2024年产量2.02亿台,同比增长20.24%。 空调产量增长拉动黄铜棒需求:黄铜棒作为冷凝管、阀门关键材料,单台空调消耗约 1.8-2.2kg,2024年需求约 3.6-4.4万吨。 空调产量季节性明显。3月家用空调排产冲高,内需有望带来明显增量。尽管在特朗普宣布对家电加征关税条件下,空调出口暂时并未受到明显冲击;SMM预计2025年家电行业耗铜量为222万吨,同比增长0.91%。 03 前瞻:铜棒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聚焦2025:高铜价对黄铜棒市场的冲击 1、高铜价,抑制下游订单:卫浴、五金等行业,产品利润空间本就有限,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下游客户采购意愿降低,进而导致订单数量减少。2、 LME 和 Comex 价差创历史新高,进口再生铜原料面临亏损。 “反向开票”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对于国内原料释放有一定抑制 ►影响分析: “反向开票”:1、限制原料供应规模;2、地区执行差异导致供应不稳定。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1、规范原料市场竞争环境;2、延缓政策落地带来的缓冲。 ►未来展望: 1、2025 年为 “反向开票” 过渡年。未来全面执行后,若资源回收企业因政策调整经营困难甚至退出市场,黄铜棒企业原料供应渠道或减少。 2、政策正式实施后,新企业进入门槛或提高,现有企业扩张需更谨慎规划。地方政府暂停招商引资工作,使黄铜棒企业新建产能或扩大生产规模时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对未来产能布局和原料需求规划。 国内需求难有增长,海外市场突破口或将打断 国内:房地产拖累叠加新兴行业带动不足 海外:贸易政策限制 ►SMM分析 ►国内需求: 1、传统行业需求不振:房地产低迷致卫浴需求下滑,短期难回暖。 2、新兴行业带动不足:新能源汽车虽崛起,但部分高性能合金部件生产有技术门槛,仅部分企业可参与。 ►海外市场: 贸易政策限制:美国是再生铜原料重要进口来源国,关税使美国货源停滞,采购成本增加。同时,下游出口订单因关税收缩,如 2025 年 3 月制冷订单旺季,但欧美卫浴五金件出口订单受挫 。 》点击查看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19:12:16光储新动能 有色金属行业的绿色低碳破局之道【SMM铜业大会】
4月23日,在由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和山东爱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鹰潭陆港控股有限公司主赞,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协办,新煌集团、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的 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欧阳华盛分享了“光储新动能,有色金属行业的绿色低碳破局之道”这一主题。 分布式光储解决方案创新 光伏将成为未来能源变革的主力军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其列举了天合智慧|有色金属行业——应用场景、天合智慧|有色金属行业——解决方案、天合智慧|有色金属行业多场景解决方案系统图的案例。 能源管理核心是处理好光储荷网的关系 其还对以能源管理平台串联天合光储氢产品系构建多场景应用能力进行了阐述。 分布式光储融合应用 优化后当日光伏本地消纳增加239kwh,增加度电收益,日增营收186元,年提升收益约20000元。 分布式光储产品创新 行业尺寸统一,黄金尺寸板型至尊N型组件产品家族。 其还对天合光能i——TOPCon先进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 新进展:i-TOPConUltra效率已突破26.58% 面向工商业及山地等复杂地形 中版型:绝佳的安装灵活性与电气兼容性。 此外,其对天合储能的核心产品、天合储能电芯智能制造以及中天绿色精品钢76MW分布式发电项目、唐山津西钢铁集团42MW工商业屋顶项目等案例分享、优秀案例(高效组件)等进行了介绍。其还对天合光能的公司发展历程、全球布局、研发实力、业务覆盖以及储能智能解决方案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点击查看CCIE-2025SMM(第二十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18:21:39SMM:全球磷酸铁锂产量有望持续提升 后续价格仍受碳酸锂影响较大【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电池材料论坛 上,SMM正极材料分析师陈泊霖围绕“2025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趋势及供需格局变化”的话题展开分享。他表示,SMM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电芯产量有望超过1100GWh,远超三元电芯的产量。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比方面,全球来看,2024年全球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有率达60%,预计2025年该数额将增至63%左右;中国市场,2024年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有率在71%左右,预计到2025年,该数据或将增至74%左右。 全球锂电池需求稳健增长 受益于全球双碳政策推行,历经高速爆发期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之势,但整体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中国仍将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渗透率将逐步提高 SMM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预计在2100万辆左右,同比2024年增速达2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54%左右,后续渗透率也将逐步提升。 2025年到202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稳步提升,预计自2024年到202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在11%上下。 整体而言,SMM预计,在政策引导,整车及电池企业持续性资金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及市场认知度提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持续稳步提升,中国仍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024年海外市场需求表现持续低迷,全球三元市占率缩减较快,导致海内外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占比逐年提高;预计海外三元电池需求缓慢恢复,磷酸铁锂市占率继续稳固上升 据SMM分析,多年来,凭借着高性价比以及高安全性,加之技术发展快,磷酸铁锂一直在不断挤占三元材料的市场份额;在镍钴涨价的背景下,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也进一步提升;海外正极厂计划进入磷酸铁锂领域,叠加中国磷酸铁锂企业开始布局海外项目。 综合来看,磷酸铁锂将进一步稳固其市场地位,是后续增长的主力军, 预计到2028年其在动力市场中占比将达到63%左右。 储能市场初期快速扩张,现阶段及后市场整体增速趋于平稳,中国仍长期占主要市场 2025年受到国内取消强制配储&美国新增关税事件影响,全球储能总需求预期小幅下调 SMM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或有望达到350GWh左右,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12%;预计自2024年到2028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达16%上下,2028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达到550GWh左右。 长期来看,据SMM分析,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整体仍保持稳固增长。中国、北美及欧洲三大地区扮演重要角色。而我国取消强制配出政策后影响了短期需求,不过长期来看,影响有限:电力市场化后市场将趋于理性,各企业将更重视自身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优胜劣汰。 需要注意的是, 近日,美国特朗普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2025年至2028储能每年总需求预期都略有下调,整体增速有所放缓。 预计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电芯依托于技术突破及成本优势使其全球市占率增至60+%;中国磷酸铁锂市占率增至70+%; 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比方面,全球来看,2024年全球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有率达60%,预计2025年该数额将增至63%左右; 中国市场,2024年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占有率在71%左右,预计到2025年,该数据或将增至74%左右。 产量方面,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电芯产量有望超过1100GWh,远超三元电芯的产量。 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电芯总产量环增20+%,随着储能前几年快速发展,占比有较大提高,但后期增速逐渐放缓 储能在2019年起至2024年以每年50%左右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使得20204年动储比为6:4,但由于行业已历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储能增速有所放缓,叠加国内政策及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导致储能在2025年占比有所降低。 预计2025年到2028年,中国电芯总产量或将以15%上下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持续上涨,2028年中国电芯总产量或将达到1600GWh左右。 全球磷酸铁锂材料供应 中国磷酸铁锂总产能逐步提高,预计2025年产量达到约300万吨;行业整体开工率维持在50%附近,但头部一、二梯队整体开工率均在70%以上,CR5整体集中度有所下降 SMM预测,2025年到2028年,我国磷酸铁锂总产能或将逐步提高,预计到2025年,磷酸铁锂产量或达到约300万吨左右,行业整体开工率或维持在50%左右。 随着越来越多新材料厂入局,通过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研发实力,并以低价获取市场订单,头部集中度出现下滑; 2025年将继续有部分企业出清,市场整体产能依然充裕。 海外磷酸铁锂材料从2024年Q4开始爬产并陆续小量出货,未来伴随产能持续扩张,产量也将继续攀升,预计2025年海外磷酸铁锂产量将达到2万吨以上 海外市场,据SMM了解,海外磷酸铁锂材料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爬坡并陆续小量出货,预计未来随着产能持续扩张,海外磷酸铁锂的产量也将持续攀升,预计2025年海外磷酸铁锂产量或将达到2万吨以上,2028年有望达到7.8万吨左右。 2025年中国部分磷酸铁锂新增产能布局情况 据SMM了解,2025年,江西地区新增产能在20万吨左右,山东新增产能在10万吨左右,湖北地区新增约9.5万吨的产能,四川、湖南等地新增产能在8万吨左右。 中国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全球扩张图 出海成为新的增长点,多家头部磷酸铁锂企业通过自身技术与实力,或与全球知名企业结盟形式出海,在海外建设正极产能,并投资资源项目,完善自身资源布局并与上下游合作者形成更深度的绑定,为全球新能源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SMM预计到2028年,海外磷酸铁锂总产能或将达到60万+吨以上。 高压四代2025年Q1逐渐起量,其出货量占比较2024年全年四代出货占比实现翻倍,预计2025年四代出货量占比将达到约15% 据SMM了解,目前业内能实现第四代高压密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量产并出货的占比不多,仅有2到3家。各磷酸铁锂材料厂主要方向都以攻克4代技术为主,并力争实现量产出货。 4代磷酸铁锂材料的应用增速不仅由材料厂的技术R&D决定,也需要电芯厂研发技术进步去配合材料的应用,电芯厂自身研发实力的进步是4代材料需求增速的根本。 2024年市场主流产品为2代&2代半,然而2025年3代已成为市场主流,占比达64%。 后市,随着4代产能不断加大,4代品将逐步由过剩转仅平衡,价格将逐步回归理性。 磷酸铁锂价格分析 2024年磷酸铁锂价格整体随碳酸锂价格走势来波动;随着常规型磷酸铁锂产能逐步过剩,常规产品加工费在2024年原料价格上涨时却出现下降的情况 据SMM分析,碳酸锂作为磷酸铁锂的主要成本构成,其价格变化对磷酸铁锂价格趋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2024年全年,磷酸铁锂价格整体随碳酸锂波动而变化。 磷酸铁锂加工费方面,其加工费整体按季度调整,受磷酸铁价格影响较大,但长协订单中的实际加工费结算相对较低。常规产品的产能过剩,电芯厂采用招标方式,更具议价权。 虽然磷酸铁整体价格2024年缓慢涨价,但常规产品的加工费中在2024年不增反降。2025年初,部分中高压实产品在加工费方面稍具议价权。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价格整体仍受碳酸锂价格影响较大,但加工费上涨困难,只有不断突破高压实技术,在电芯厂面前更具议价能力。 磷酸铁锂技术发展进程-LMFP 磷酸锰铁锂拥有较多优势,市场对于其期望较大,潜在技术问题仍在寻求突破,目前主流产品仍需与NCM掺混使用,但整体需求较弱,行业头部集中度极高 具体来看,相较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输出功率大、低温性能优,以及性价比等方面,相较于三元电池,磷酸锰铁锂安全性能更优,热稳定性更优异。但同时其也存在不少劣势,譬如结构稳定性降低–锰溶出、动力学特性差 – 倍率和循环差、以及工艺要求高– 压实密度低等缺陷。 据SMM了解,磷酸锰铁锂行业头部集中度极高,行业前三的企业占比高达88%。 》点击查看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18:16:29双碳战略驱动下 2035年氢能行业或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氢能产业发展论坛 上,和君咨询资深合伙人 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 李丙羊围绕“2025年中国氢能大势观察”的话题展开分享。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2025年地方两会上,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1个省市将发展氢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氢能开启未来能源新时代,但行业仍面临“叫好难叫座”的尴尬 2025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地位。 纵观氢能产业发展形势 何为氢能: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领域等多种途径获取;氢能可以用于交通运输、金属精炼,石油精炼、氨生产的原料;氢还可以为电力部门提供大规模的长期能量存储,可提供辅助电网服务,如应急、负荷跟踪和调节储备。 发展历程: 我国对氢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氢能研究先驱,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力政策以全力支持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明确了其在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远期绿氢为主要方向。 全球规模: 现阶段全球氢能产量已超过一亿吨分水岭,但灰氢占主要比例,绿氢比例不足1%,各大国际能源组织预测绿氢发展潜力巨大,到2050年将超过蓝氢;整体氢能产量保守超过5亿吨,乐观测算将近8亿吨,并将带动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最高有望达到22%。 根据IEA的数据,2021年全球氢能产量约为9400万,主要都是灰氢,绿氢占比不足1%。但根据主要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 到2050年全球的绿氢产量将远远高于蓝氢; 以国际能源署为例,2050年全球绿氢产量将达3.23亿吨,较蓝氢产量高58%;彭博新能源财经则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产量将达到近8亿吨,且全为绿氢; 根据高盛报告数据,2022年全球氢能市场的总规模约为1,250亿美元,到 2030年将翻番,到2050年达到万亿美元市场; 在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总需求中的占比中,氢能委员会和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将达到22%,其余几家机构的预测值在12%-18%间不等,大型能源专业机构一致认为氢能占比都将实现质的飞跃,潜力无限。 氢能核心产业链:氢能产业链上游是制氢,中游是氢储运与加氢,下游是氢的综合利用。从产业角度来看,氢能产业链条长,涉及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行业 现阶段主要是 政策驱动 带来的示范项目,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全产业链成本快速下降,氢能产业将全面商业化。 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氢能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商、原材料商、设备商、制造商、服务商快速发展。 氢能产业全景图:氢能产业链分布的五大环节典型企业 制氢:电解水制氢以国家电投、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为代表,工业副产品制氢以美锦能源、华昌化工为代表,化石能源制氢以中国石油、东华能源为代表; 储运氢:气态储运氢以中集安瑞科、中材科技为代表,液态储运氢以雪人股份、中科富海、深冷股份等为代表; 加氢:加氢站设备制造以京城机电、中控等为代表企业,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以中石化、博韬股份、美锦能源为代表企业; 能量转换:亿华通、明天氢能、潍柴等为代表企业; 用氢:中车、中国船舶、中国宝武等为代表企业。 上游制氢: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制氢路线共存,其中化石燃料制氢“成本低”短期制约,电解水制氢“可持续”长期引领 三种制氢路线:“成本”短期制约,“可持续”长期引领。氢气制备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 化石燃料制氢是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还原制氢的传统方案,技术成熟、成本最低,但碳排放量高,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产能扩张空间有限,存量产能将逐步结合CCUS技术,以降低排放; 化工副产氢是氯碱,轻怪利用等化工工艺获得副产氛的方案,成本较低,但制备规模取决于主产品制备规模,扩张空间有限,可作为补充性氢源; 电解水制氢是利用水的电解反应制备氢气的技术,可再生电力制氢称为“绿氢”,是零碳排、可持续的“终极路线”,但目前成本仍是制约其普及的瓶颈因素,其规模化应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推动降本。 中游储运氢:对应储氢状态的不同,氢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气态运输、液态运输和固态运输三种方式,短期以长管拖车为主,中期氢的输运将以高压、液态氢罐和管道输运相结合,远期车载储氢将采用更高储氢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储氢技术 中游储运氢:氢储运是氢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直接制约下游氢应用的开展,市场参与者较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 在高压储氢瓶方面,国际领先企业有HeXagon、NPROXX、美国CPI、AP、佛吉亚等,国内的浙江巨化和开原维科能生产储氢瓶,站用储氢瓶组的企业有浙江蓝能、东方锅炉等; 在液氢储运方面,美国、欧洲、日本从液氢的储存到使用,包括加氢站全部都有比较规范的标准和法规,液氢发展产业链比较完备,国际将近有1/3的加氢站为液氢加氢站。中国具备了生产液氢贮罐的能力,相对国际领先水平尚处于追赶状态。 中游加氢站: 2024年全年加氢站建设数量达540座,相比于2023年增加66座,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随着氢能及氢燃料电池车的广泛应用,未来加氢站产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加氢站的建设以中石化、中石油、厚普股份三家企业为主,其中中石化占比接近25%,加氢站装备CR5占比约90%,国富氢能以28.4%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下游-燃料电池系统: 关于燃料电池系统产业链方面,上游以质子膜、气体扩散层等核心材料为主,中游核心为燃料电池电堆系统集成,终端应用中交通领域占比最大 下游-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整车市场集中度较为分散,2024年,北汽福田销量位居榜首,市场份额占15.5%,前三名企业市场份额为39.1%,商用车优势突出,累计推广量位居世界首位 2022年燃料电池车销量市占率CR5为43%,2023年1-6月CR5为44%,集中度有所上升。具体来看,2023年1-6月期间,佛山飞驰燃料电池车的累计销量占比为11%,位列第一。其次是东风汽车,占比为10%。厦门金龙、陕西汽车、金龙联合、郑州宇通、北汽福田和南京金龙等七家整车厂的累计销量占比都在4%到8%之间,表现相对较为分散。 2024年,北汽福田销量位居榜首,市场份额占15.5%,前三名企业市场份额为39.1%,商用车优势突出,累计推广量位居世界首位。 剖析资本市场投融资形势 资本市场行业指数: 氢能指数近几年呈“过山车”式趋势,自2020年2月跌入谷底后,在政策、技术及资本等的加持下,走势逐渐表现强劲且最高值超过1200,2022年初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软,指数加速下滑,得益于有利政策出台,产业链各环节逐步“回春” 行业融资情况: 2023年,国内氢能行业融资可谓“如火如荼”,除“独角兽”国氢科技融资45亿元外,实力公司国鸿氢能在港交所上市成功融资14.56亿元,为多样化业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融资方向方面,氢燃料电池、制氢设备、氢储运设备依然备受市场关注 2023年,国内如火如荼的氢能行业虽然没有一家企业像国氢科技那样的独角兽将45亿元融资额收归帐下的“业绩”,但是也有38家氢能产业进行了47轮融资,融资额超40亿元。除国鸿氢能在港交所上市成功融资14.56亿港元外,阳光氢能在年末融资额突破6.6亿。 多家企业在2023年完成了2轮及以上的融资,其中上海碳际、氢新科技、氢易能源、国科领纤进行了两轮融资,中科氢易、苏州福氢则进行了三轮融资,而且三轮融资相隔时间都非常近, 吸金优势非常凸显。 从融资方向来看, 氢燃料电池、制氢设备、氢储运设备依旧是融资和投资重点。 产业融资情况: 2024年,是整个氢能产业极为艰难的一年,但好在随着重塑能源与国富氢能在港交所的顺利上市,为整个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提振了士气;从全年融资动态来看,资本对于氢能产业链的投资热度不减反增,全年共67家企业完成了共72轮融资 产业并购投资情况: 2023年氢能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为57笔,仍维持在四年来的最高位水平,但总交易金额相比2022年大幅减少约66%,企业估值也随着资本市场降温逐步回归理性;从投资人类型来看,PE/VC基金四年来占比逐年升高,在2023年达到了82%,相反,国企占比下降较快,更多出现在氢能项目的绿地开发建设而非股权投资并购层面。 研判氢能产业发展趋势 氢能发展趋势: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氢能行业预计在2030年之前完成技术链和产业链布局,2035年进入发展快车道。 技术革新: 氢能在技术上已初步实现“从0 到1”的突破,仍处于商业化推广阶段,在政策和需求加持下,产业链核心环节建议进一步关注 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 从制氢端到用氢端形成业务联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达到降本功效; 燃料电池车核心部件相关的龙头企业。通过前期占据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使用反馈,从而推动技术革新, 占据先发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参与燃料电池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公司,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升,能降低燃料电池生产成本,推动燃料电池车推广进度,加快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进程。 产业链新增产值: 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渐增,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产值向上增长,其中终端应用增量达到万亿级别,市场空间巨大且投资机会多,制氢环节中的电解槽在中长期保持市场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 燃料电池产业链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空间巨大,2025市场规模将达343亿元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2025 年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FCV,按照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预计2025 年燃料电池系统销量约为45322 辆,2021-2025CAGR 约为131.21%; 随着燃料电池在中重卡等商用车领域的推广,大功率燃料电池需求增加,根据2016-2021 年燃料电池平均装机功率的提升趋势,预计2025年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功率将达到161kW,在单车装机功率及燃料电池车销量提升的推动下,预计2025 年燃料电池系统年销售功率约7312MW,2021-2025CAGR 约为162.57%;根据保有量及单车装机功率,2025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4401MW;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对保有量的规划以及DOE对规模化燃料电池系统降本通道的预测,预计2025年燃料电池系统价格将降至2384元/kW,对应2025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规模将达到343亿元,2021-2025 CAGR 接近90%。 氢燃料电池车渗透率: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渗透率未来逐步提升,拉动生产与应用规模的扩大 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下降的主要途径是扩大量产规模。对于企业而言: 一是通过提高膜电极组件等关键零部件的采购量,缩减单位采购价格; 二是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 三是提高生产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如自动堆叠设备等; 四是利用规模化生产的经验,寻求轻量化、低成本的替代方案,降低安全设计冗余,有效减少原材料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点击查看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16: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