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海绵钛库存
江西海绵钛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21 | 海绵钛 | 1000-2000 | 吨 |
2021 | 海绵钛 | 2001-5000 | 吨 |
2021 | 海绵钛 | 5001-10000 | 吨 |
2021 | 海绵钛 | 10001-20000 | 吨 |
2021 | 海绵钛 | 20001-50000 | 吨 |
江西海绵钛库存行情
江西海绵钛库存资讯
314Ah!6GWh!海四达半固态方形电池实现量产
据“海四达电源”消息,3月27日,广东海四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四达)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蓝新能源)合作研发生产的半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下线,作为广东省的第一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专用产线,全球首次实现314Ah大容量半固态电池的量产,填补了国内大容量半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据介绍,作为国内二次电池产业变革的资深参与者,海四达具备成熟的产业链,自2024年初启动固态电池战略转型以来,率先构建了“混合固液-准固态-全固态”三级研发体系。通过与卫蓝新能源的战略合作,应用自主开发的新型纳米固态电解质技术,使半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显著高于传统液态锂电池。 海四达的方形314Ah半固态电池是全球首款5mm针刺无冒烟的1kWh级单体电池。在此次生产过程中不仅攻克了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制造的核心工艺难题,还验证了产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为后续大规模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海四达半固态电池通过固态电解质与液态电解液的混合设计,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即使在高能量密度工况下仍能通过穿刺、挤压等极端测试,确保“不燃不爆”的安全表现。 目前,广东海四达已建成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6GWh。随着314Ah大容量半固态电池的上市,凭借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的优势,海四达半固态电池可满足多元场景需求,广泛适用于新能源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其在储能系统中表现出色,适配电网级储能、工商储、户储能、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及通信基站备用电源,能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同时,未来在公交大巴、重卡、电动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也会有很好的应用场景。
2025-04-24 08:30:38SK海力士有望逆袭三星电子?本月财报将揭晓DRAM“王座”落入谁家
在人工智能(AI)需求的助推下,韩国芯片制造巨头SK海力士很有可能取代其竞争对手三星电子,成为全球最大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供应商。 在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长达数十年的竞争中,三星DRAM始终占据霸主地位。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作为英伟达高带宽内存(HBM)的主要供应商,SK海力士在今年1-3月的季度占据了DRAM市场36%的份额,而三星电子为34%。在此之前,也就是去年第四季度,占据DRAM市场“桂冠”30多年的三星电子营业利润首次低于SK海力士。 Counterpoint Research韩国研究主管MS Hwang表示,“这对三星来说是又一个警钟。SK海力士在HBM芯片上的领先地位,可能有助于HBM在该公司同期营业利润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根据时间表,SK海力士预计将于本周四(4月24日)公布最近今年一季度的最新财报。根据分析师预计,在截至3月份的一个季度里,SK海力士的销售额季度增长将达到38%,营业利润将飙升129%。 三星公司则将于本月末(4月30日)提供一份完整的季度财务报表,包括净收入和部门细分。本月早些时候,该公司公布初步营业利润为6.6万亿韩元(合46亿美元),营收为79万亿韩元。 前路挑战 DRAM是一种最常用于处理计算机和服务器数据的存储器,而HBM芯片则是由相互堆叠的DRAM芯片组成,这提高了它们可以处理的数据量。HBM芯片对英伟达图形加速器等硬件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至关重要。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Hwang表示,SK海力士进一步扩大了其在HBM领域的领先优势,数据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占据了HBM市场70%的份额。 研究公司TrendForce则预测,到2025年,SK海力士将占据HBM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三星的份额将降至略低于30%,美光科技的份额将上升至近20%。 然而,全球的存储芯片市场面临着来自美国关税反复、全球经济衰退日益加剧等情形的挑战。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Shawn Kim及其团队在给投资者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在更大的因素作用下,财报季将不再重要。关税对存储芯片的真正影响就像一座冰山,大多数危险都隐藏在表面之下,但仍在逼近。”
2025-04-24 08:18:35上海交大创业军团发力 弋途科技获徐汇资本押注 抢占汽车大模型 “深水区”
上海车展火热举办之际,《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开发汽车智能化软件的上海弋途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弋途科技”),也“杀入”汽车垂域大模型。 弋途科技CMO李盼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基于过去十多年行业的knowhow和对AGI技术发展的把握,看到汽车垂域大模型及AI系统的发展潜力,因此聚焦该领域 。“最新推出的心界AI全栈系统,就让汽车AI车载大脑变得更聪明,即有更深度的理解能力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 弋途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近期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徐汇资本领投,德宁资本、云启资本跟投,资金将重点投入汽车垂域大模型及智能空间AIOS系统研发,推动量产项目批量交付。 上海交大校友联手创业“汽车AGI” 作为汽车AGI垂类领域的研发公司,《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弋途科技创始人均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 其中,CEO吴小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在智能汽车行业战略商业化中拥有10年经验;COO夏永峰也毕业于该校,在智能汽车研发上有14 年经验。 基于创始人在汽车行业的沉淀,在汽车垂类AGI的打造上,弋途科技也有更多思考。 李盼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基础模型的日新月异,如大语言模型(LLM)、语音大模型、多模态模型以及空间模型等推陈出新, 汽车作为本体之一,产品的定义与开发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过去以软硬件为主导,逐步演变为由模型定义、数据驱动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汽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将进化成为具备情感交互能力、能够实现服务闭环的 AI 伙伴。这一点目前已成为行业共识。 据悉,在汽车领域的AGI探索上,弋途科技要做的事就是深耕技术,并且洞察市场,找到商业出口。“目前,弋途科技已完成从0到1的产品研发与业务落地。在成立之初,公司就发布了行业垂类领域的车载智能体平台,并成功与多家主机厂达成合作、实现量产装车;现在,在基础模型推陈出新之下,弋途科技又推出了具备深度推理能力的弋途心界 AI 全栈系统。” 对于这一AI全栈系统,李盼的理解是: 它是一套面向AI汽车时代的原生AI Native系统,包含心界AI-Mind、心界AI-HMI、心界AIOS等,承载了弋途科技对汽车智能空间AI架构,AI场景和AI交互的全新理解。据其介绍,这一系统研发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李盼认为,这套AI全栈系统能够深度理解用户在汽车场景的需求。“比如,自动调暗灯光、播放舒缓音乐,推荐附近咖啡厅并完成下单,实现完整的服务链闭环;以及当用户说‘我饿了’,系统会综合考虑当前位置、交通状况、用户饮食偏好等多维因素,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等。” “在智能时代,用户在汽车出行中需要解放双手,汽车AGI就是最好的载体。”李盼谈到。 DeepSeek时刻之下,汽车AGI发展三个节点不容忽视 弋途科技的探索是汽车 AGI发展的缩影。而放眼整个行业,要实现汽车领域的AGI,三个关键环节不容忽视。 “就基础模型层面而言,其发展决定着上层生态的建设。” 一位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国内以 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为代表的厂商处于领先地位,后续这三家未来半年的产品发布节奏与技术方向,是把握行业动态发展的关键。“以DeepSeek为例,其推理能力就成为行业风向,由此围绕推理能力展开的AI智能体也迅速发展。” 其次芯片依然很重要。 “虽然DeepSeek通过算法,改变了算力的需求,但随着多模态等复杂模型的兴起,高效的端侧部署成为刚需。当前,英伟达、高通、联发科(MTK)等芯片迭代周期已从过去的两年缩短至一年多,快速的技术更新为模型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只有适配先进芯片,基础模型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最后是操作系统。 作为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是AI系统运行的根基,如今先进的AI系统,也必须依托于基础操作系统才能稳定运行。“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竞争和变化的三大最重要要素,只有这三大要素发展,汽车领域的AGI和整个AGI才会往前发展。” 回归到汽车AGI的发展,李盼的理解是,汽车AI智能体只是第一步,若要将汽车打造为AGI终端,自动驾驶(AD)需达到 L4 级别,同时座舱内的感知、理解、服务能力,以及对底盘、悬架等整车零部件的智能调度与协同控制,也应达到 L4 级自主水平。 “近期,自动驾驶企业纷纷尝试将语言模型融入视觉感知(VLA),而从智能空间发展视角来看,AD侧重驾驶环境与车辆状态感知,智能空间则涵盖语言、图像、整车信号等多维度信息,二者未来很可能出现技术融合,这种融合或许会在三年内发生。” 李盼称。
2025-04-24 08:17:35钧达股份“三战”港股IPO 光伏电池片厂欲加快出海步伐
光伏电池片头部企业钧达股份(002865.SZ)的港股IPO之路正在历经“一波三折”:自今年4月14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二次失效后,公司迅速启动第三次递表。今日晚间公告显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十六次会议于今日召开,审议通过关于公司H股全球发售及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相关安排。 据行业第三方调研机构InfoLink数据统计,公司电池产品出货排名全球第三,其中N型电池产品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其合计电池产能规模达到44GW。公司于2024年2月6日首次披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境外上市股份(H股)上市申请。如果顺利完成,钧达股份将成为首家实现“A+H”双平台上市的光伏企业。 但钧达股份港股上市并非一帆风顺。首次递表半年之后,于当年8月6日过期失效;时隔两个月之后,钧达股份于2024年10月14日再次提交申请,并于今年4月14日再次因递交满6个月未获进展而失效。 此次已是钧达股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表。目前,还有还包括晶澳科技(002459.SZ)等多家光伏企业宣布赴港融资计划。在本月披露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公司表示,通过港股上市的方式构建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整合各类股东资源,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保障。当前公司港股上市项目正按计划持续推进中。公司同时提到,预计港股上市完成后,公司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得到大幅改善。 据公司前期披露,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举行上市聆讯,审议了公司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另据公司今日公告显示,此次董事会审议包括批准H股全球发售的相关安排、刊发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招股说明书及其他全球发售的相关文件、处理H股发行程序及相关事项等。 因产业链阶段性供需失衡,钧达股份业绩压力明显。公司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收99.52亿元,同比下滑46.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5.91亿元,同比转亏。 到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75亿元,同比下滑49.52%;归母净利润亏损1.06亿元,同比转亏;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1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7.10%。 这是公司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单季度亏损。而在业绩持续亏损下,公司将目标看向高价值海外市场。2024年度,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4.69%大幅增长至23.85%。其中,印度、土耳其、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产能方面,公司拟于阿曼投资建设5GW高效电池产能。公司称,正根据海外市场情况变化,持续推动阿曼项目资金筹集和项目设计、施工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
2025-04-24 08:12:43中国电池企业如何出海欧洲?机遇与战略政策指引【新能源峰会】
在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海外市场论坛 上,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 首席顾问 Dennis Roman Gallus围绕“如何进入欧洲: 中国电池企业的机遇与战略政策指引”的话题展开探讨。他表示,欧洲是唯一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电动汽车普及的地区,而北美和中国仍有增长空间,即使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最近有所放缓,欧洲市场仍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在中国以外的第二大电池市场。其预计,到2034年,欧盟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需求约222万吨/年,石墨约78万吨/年,电解液约94万吨/年。 欧洲是唯一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电动汽车普及的地区,而北美和中国仍有增长空间 即使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最近有所放缓,欧洲市场仍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在中国以外的第二大电池市场 按地区划分的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市场需求 在欧洲,轻型车辆的需求正转向低成本的电池化学成分,如L(M)FP,预计到2034年其市占率将超过35%。 目前,几家欧盟原始设备制造商正在评估将更多电池组型号切换到磷酸铁锂。 大众汽车方面,MEB平台将采用当前计划更多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奔驰汽车方面,MMA平台预计将使用LFP电池,并可能使用LMFP电池;宝马方面,宝马的“新世代”将采用比原计划更多的磷酸铁锂版本,且正在考虑使用磷酸锰铁锂;雷诺的AmpR Medium平台预计将使用高比例的磷酸铁锂电池。 法规在欧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设定到2030年的本地生产目标,通过零碳工业法案提供支持 欧盟电池法规重点关注提高整体可持续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制电池回收以及最低回收含量。 不断增长的欧盟电池需求也意味着对电池材料的高需求——到2034年,正极材料约222万吨/年,石墨约78万吨/年,电解液约94万吨/年 然而,从供应角度来看,目前预计本地生产的欧盟电池将出现潜在瓶颈——约50%存在风险,主要来自欧盟的新进入者。 中国企业在成本、产品和产量方面在欧盟市场具有明显优势——与欧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可以弥补客户关系和欧盟要求方面的不足 大多数中国生产商选择匈牙利作为生产基地,往往没有全面评估其他选项——需要仔细考虑其他选择。 当前市场条件为中国市场主体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 强劲的市场增长,对磷酸铁锂技术的需求量上升; ►欧盟需要本地化和独立的电池供应链; ►欧盟企业难以扩大规模,为合作与合资提供了机会。 ►中国企业在欧盟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地位和卓越的产量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之外有上升机会。 然而,为了顺利且有计划地进入市场,需要评估几个战略问题。 欧盟市场机会是否真实,现在进入市场的时机是否合适? 成功进入市场需要哪些合作伙伴? 哪些国家和生产基地最适合? 成功的商业案例和市场策略是什么? 如何吸引投资者、客户和合作伙伴来扩大业务?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经过验证的方法来支持中国电池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市场预可行性分析可快速做出是否进入市场的决策。 》点击查看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2025-04-23 1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