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取向硅钢产量
河北取向硅钢产量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产量范围 | 单位 |
---|---|---|---|
2017 | 取向硅钢 | 10-20 | 万吨 |
2018 | 取向硅钢 | 15-25 | 万吨 |
2019 | 取向硅钢 | 20-30 | 万吨 |
2020 | 取向硅钢 | 25-35 | 万吨 |
2021 | 取向硅钢 | 30-40 | 万吨 |
河北取向硅钢产量行情
河北取向硅钢产量资讯
从132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2024年业绩透视行业风向
2024年,中国锂电产业在产能过剩、价格战与需求结构性调整的多重压力下,迎来盈利格局的深度重构。尽管中企凭借技术、产业链、规模、全球化布局等在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但上游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中下游库存减值及需求增速放缓等,导致行业整体业绩增长乏力。 截至目前,多数锂电领域上市公司已披露2024年成绩单。 电池网统计在内的73家已披露2024年年报或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中,从营业收入来看,约半数公司(37家)营收出现下滑,其中振华新材降幅最大,达71.48%;营收超百亿的公司有23家,其中比亚迪、江西铜业、宁德时代、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突破千亿,分别为7771.02亿元、5209.28亿元、3620.13亿元、3036.40亿元、2130.29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17家出现亏损,其中天齐锂业亏损高达79亿元;37家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过半,其中3家同比降逾10倍;净利润超10亿的公司有14家,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突破百亿,分别为507.45亿元、402.54亿元、320.51亿元、135.32亿元。 除了上述公司,还有部分锂电领域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电池网统计在内的59家上市公司中,36家预计将出现亏损,占比超六成,其中8家增亏,两家续亏,17家预亏,9家减亏;12家公司预计大幅下降,仅有山东威达、腾远钴业、中科电气、震裕科技、飞荣达、北方华创、凯中精密等7家公司预告大幅上升;道氏技术、富临精工、天铁科技、金圆股份等4家预计扭亏。 从上述132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2024年业绩表现来看,行业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投资扩产与产能出清交织 2024年,锂电池领域投资扩产与产能出清交织上演。 宁德时代在2024年扩产有所提速,其在年报中提到,宁德时代电池系统2024年产能为676GWh,在建产能为219GWh,产能利用率为76.33%。 此前,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报道,电池网统计了2024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相关情况,统计在内的279个项目中,有229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达6281.88亿元(近百亿项目按100亿元计算)。其中,2024年头部企业国内扩产节奏克制放缓,并将主要投资精力转移至海外,国内新投资项目多为二三线企业以及新入局玩家。 锂电领域扩产的同时,产能出清也在持续。 中信证券分析称,锂电池行业核心矛盾由成本转向供给,资本开支增速放缓,供给有望持续出清。2023年与2024年,锂电池行业需求虽然有中高速的增长,但是释放出来的产能更多,涉及制造业行业最基本的问题,供给和需求出现了阶段性错位。 东方证券认为,自2022年初以来,锂电行业虽然经历了业绩连续下滑,目前上游资源的见底、行业的出清与整合以及加工费和产品结构的改善,有望支撑行业利润。考虑动力、储能、出口等不同链条的需求,2025年锂电需求有望保持增长。 产能出清往往伴随价格战,进而拖累全行业盈利。 增速放缓与分化加剧凸显 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60万元/吨的峰值,以及2024年年初的约10万元/吨,跌至2024年末的7.5万元/吨,直接冲击锂盐企业。 从上游矿产资源、锂盐、钴盐以及正极材料等细分领域来看,因锂价回调及库存减值,以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均不佳,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在电池网统计在内的19家公布年报或快报的上市公司中,14家营收出现下滑,13家净利润下滑;发布业绩预告的15家公司中,除了腾远钴业预计大幅上升,道氏技术、富临精工预计扭亏之外,其他12家公司均出现亏损或者大幅下降。 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影响,正极材料公司,特别是三元材料领域公司,头部公司也出现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在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锂电装备等领域,业绩分化持续加剧,例如,中科电气预计净利大幅上升,杉杉股份则预计亏损。 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出货量均保持同比两位数的增长: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11.5万吨,同比增长23.6%;电解液出货量为152.7万吨,同比增长34.2%;隔膜出货量达到22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6%。 但是,由于电池材料价格长期底部运行,2024年度,我国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总产值3472.4亿元,同比下滑24.8%,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滑。 以电解液为例,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解液市场规模为409.8亿元,同比下滑21.5%,延续了2023年同比下滑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电解液价格的下滑。2024年12月,中国电解液的销售均价已经跌破2万元/吨的地板价。 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提速 业绩承压、竞争加剧之下,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纷纷加速革新,通过材料、系统结构、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等多方位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挖掘潜力赛道机遇。 2024年,高镍化、低钴化、高压快充、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干法电极工艺、安全技术等现有锂电材料及技术革新加速纵深布局,呈现多元化创新格局。 同时,固态电池、钠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研发布局也在加快,技术基础日益牢固。 在2024年,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钠电池在储能领域加速商业化落地,“锂钠混用”“固钠混用”方案也开始在部分储能电站落地。 宁德时代在其年报中公布了麒麟电池、神行电池、骁遥电池、天行电池、凝聚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一体化底盘等主要研发项目。 比亚迪也在年报中披露了刀片电池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刀片电池安全防护技术、魔方储能系统、液冷中压级联储能系统、低成本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等电池相关技术进展。 此外,EVTank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全球储能电池增速已赶超动力电池,其中,在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69.8GWh,同比增长64.9%;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051.2GWh,同比增长21.5%。 除了储能领域,电动船舶、电动工程机械、eVTOL、电动飞行汽车、无人机、商业航天、卫星能源系统、智能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等市场进一步扩容,有望进一步刺激电池市场需求增长,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例如,2024年,我国“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深空探测迈上新台阶。从神舟十八号开始,神舟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升级为更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单组电池扩容达到30%以上,同时新增了更为精准的充电分流控制模式,安全控制策略自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结语 :2024年,锂电产业链在阵痛中重塑,上游资源端加速出清,中游材料环节整合加剧,下游电池龙头通过技术壁垒和全球化布局巩固优势。进入2025年,锂电产业链整体仍处于去库存的筑底阶段,业绩分化态势仍将延续,具备技术、成本与市场响应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优质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行业盈利有望向上修复。
2025-04-07 08:30:40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 华为引望走向独立运作
余承东的一则职位变更引发关注。《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 华为官网上余承东的职位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不再包括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余承东微博和抖音认证也已变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移除了原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职位。 余承东不再担任车BU董事长,与华为车BU业务装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走向独立运作有关。 2024年1月16日, 华为车BU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引望”)。当时,《科创板日报》获悉, 引望将装载华为车BU的技术和资源,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 ,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去年也曾表示,2024年底希望把华为车BU的所有资产、人员装载到引望,实现引望独立运作。 目前,引望已宣布了两轮车企入股,赛力斯汽车和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分别出手115亿元,各自占股10%。 3月31日,引望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华为持股比例由100%调整为80%,新增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阿维塔”)和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下称“赛力斯”)两大股东,分别持股10%。 在人员职位上, 由徐直军任董事长,余承东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任副董事长,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和华为原车BU CEO靳玉志任董事 。 至此,华为车BU业务已通过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实现独立运营。引望由华为全资子公司转变为合资架构,引入赛力斯、阿维塔等车企作为股东。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 拥有“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等汽车品牌的鸿蒙智行一直属于华为终端旗下业务,此次变更并不会影响余承东对于四界业务的管理 。随着引望的独立运作,后续鸿蒙智行将成为引望的客户。 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华为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全年销售收入为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
2025-04-07 08:22:57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敲定对美钢铁关税反制措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新表示,美国特朗普的普遍关税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如果与华盛顿的谈判失败,那么欧盟准备采取反制措施。 她在一份声明中强调,欧盟已经敲定了针对钢铁关税的首套反制措施,如果谈判失败,欧盟准备采取进一步的反制措施来保护欧盟的利益和当地企业。 她并未透露反制措施的具体细节。此前,美国政府在3月12日实施了新的钢铁和铝关税,欧盟当时声称将于4月1日起,对价值高达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但这一报复性关税目前尚未正式开始。 欧盟委员会贸易发言人Olof Gill周三曾透露,欧盟可能将采取两种回应,第一种回应是针对美国的钢铁和铝关税,其正在进入内部程序;第二种回应则是综合其他方面,欧盟未来可能会陆续公布。 各国回应 冯德莱恩在周四表示,对美国的举动深感遗憾,并警告称,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包括一些脆弱国家将面临来自美国的高额关税。这种贸易不确定性将引发进一步的保护主义,抬高消费者在食品杂货、药品和交通方面的成本,也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行。 她还强调,更重要的是这种混乱似乎毫无秩序,且让人无法找到明确的指引。她敦促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现在回头还为时未晚。 除了欧盟之外,其他国家也在呼吁美国重新谈判。泰国总理佩通坦·钦那瓦表示,泰国已经准备好与美国进行谈判,以实现公平贸易。但她也补充道,泰国出口商需要为产品寻找其他出口商,以减少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则质疑称,特朗普的关税可能与美日双边贸易协定冲突,关税大棒将影响美日两国的经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贸易的多边体系。不过,日本也仍在寻求与美国继续谈判以寻求豁免。 另一遭到重击的韩国也在采取紧急措施,支持本国受到关税影响的产业。韩国代理总统韩德洙周四表示,全球关税战已成现实,当前形势非常严峻,韩国政府必须全力以赴共克时艰。 韩德洙已指示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携手韩国企业分析美国关税的具体内容,计划与美国开展沟通协商,并为汽车等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和企业制定扶持政策。
2025-04-03 17:50:204月3日SMM金属现货价格|铜价|铝价|铅价|锌价|锡价|镍价|钢铁|稀土
► 美元跌超1% 金属近全线下挫 伦沪铜刷阶段新低 沪锡氧化铝跌超2%【SMM日评】 ► 铜价回落下游继续看跌 日度成交量较前日下滑【SMM沪铜现货】 ► 清明节期下游补货意愿一般 现货成交价持平昨日【SMM华南铜现货】 ► 节前铜价下跌提振下游买兴 市场活跃度表现升温【SMM华北铜现货】 ► 4月3日上海市场铜现货升贴水(第四时段)【SMM价格】 ► 4月3日广东铜现货市场各时段升贴水(第四时段10:45)【SMM价格】 ► 仓单流出仍挤压市场 现货升水上方受压制【SMM铝现货午评】 ► 再生铅:铅价跳水精铅贴水收窄 持货商出货意愿严重下滑【SMM铅午评】 ► SMM 2025/4/3 国内知名再生铅企业废电瓶采购报价 ► 上海锌:贸易商挺价 升水继续上调【SMM午评】 ► 宁波锌:宁波升水上调 现货成交尚可【SMM午评】 ► 天津锌:市场多为预售 升水上行明显【SMM午评】 ► 广东锌:下游较多逢低补库 现货升贴水走高【SMM午评】 ► 镍价早盘震荡下滑【SMM镍现货午评】 》点击进入SMM官网查看每日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建议电脑端查看)
2025-04-03 17:30:07攀钢3.5万吨海绵钛扩能项目实现达产达效
日前,攀钢集团攀枝花钛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材公司”)3.5万吨海绵钛扩能项目已连续6个月实现达产,连续3个月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标。攀钢集团在打造全球最大海绵钛单体生产基地的征程中,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攀钢高端钛金属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 2022年4月,攀钢3.5万吨海绵钛扩能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采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氯化法等核心工艺,目标直指“全球最大海绵钛单体生产基地”。该项目于2023年8月建成投产,创下国内最大单体海绵钛工厂达产和技经指标达效最快纪录。 自攀钢3.5万吨海绵钛扩能项目投产以来,钛材公司将项目达产达效视为“一把手”工程,着力解决老产线与新产线工艺适配方面存在的难题;聚焦项目消缺、设备稳定运行、生产组织优化等关键领域,开展“揭榜挂帅”式攻关,顺利完成精制矿物油加油系统、矿浆炉密闭排渣等一系列工程改造;成立达产达效攻关队,成功突破矿物油除钒等技术瓶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与痛点。 目前,攀钢3.5万吨海绵钛扩能产线运行平稳,已建立钛、镁、氯、氯碱四大资源平衡系统,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其中,超软钛、小粒钛产量分别超出目标值19%、2.5%,钛收率较目标值提升0.01%,制造成本较目标值下降0.9%。 随着项目全面达产,攀钢海绵钛总产能将突破6万吨/年,占国内总产能的20%。“这一规模不仅刷新了国内单体海绵钛工厂的纪录,更将助力攀钢集团跻身全球钛产业第一梯队,推动我国摆脱对进口钛材的依赖。”钛材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将瞄准行业急需的专用海绵钛产品,持续开展工艺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工作。
2025-04-03 14: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