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解锰库存
法国电解锰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17 | 法国电解锰库存量 | 1000-2000 | 吨 |
2018 | 法国电解锰库存量 | 800-1500 | 吨 |
2019 | 法国电解锰库存量 | 700-1200 | 吨 |
2020 | 法国电解锰库存量 | 600-1100 | 吨 |
2021 | 法国电解锰库存量 | 500-1000 | 吨 |
法国电解锰库存行情
法国电解锰库存资讯
下游半导体客户需求复苏 甬矽电子2024年扭亏为盈
2月13日晚间,甬矽电子发布业绩快报。 根据公告,2024年甬矽电子实现营业总收入36.04亿元,同比增长50.76%; 实现净利润6708.71万元,去年同期亏损9338.79万元,同比扭亏 ;实现扣非后的净利润为-2467.16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1.37亿元。 从甬矽电子2024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2624万元。 若按其业绩快报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2467.16万元计算,其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约为156.84万元。 对于经营业绩变化,甬矽电子表示,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此外,得益于部分客户所处领域的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及部分新产品线的产能爬坡,该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 甬矽电子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的封装和测试业务,全部产品均为中高端先进封装形式。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系统级封装(SiP)、高密度细间距凸点倒装产品(FC类产品)等,应用于射频前端芯片、AP类SoC芯片、触控芯片、WiFi芯片、蓝牙芯片、MCU等领域。 稼动率方面,根据甬矽电子2024年11月20日投资者调研纪要披露,该公司WB、QFN、SiP等成熟产线的稼动率一直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二期新投的晶圆级封测产品线包括Bumping、WLP等处于产能爬坡阶段,2024年第四季度稼动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对于目前半导体及封测行业周期情况,今年1月,甬矽电子表示,目前去库存周期已结束,处于正常状态; 自2023年初Chat GPT出现后,AI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大模型公司以及硬件公司都在探索AI落地路径,包括智能驾驶、AI 玩具、AI 机器人等方面,未来应用落地对半导体行业需求量的拉动较为可观。 谈及未来两年的营收预期, 甬矽电子表示,该公司努力达成股权激励设置的营收目标。 “从下游需求来,公司将随着IoT 客户共同成长,车规和运算类客户占比低但增速快,今年海外客户的营收贡献也将继续上升。”近期,甬矽电子在介绍2025年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时表示。
2025-02-14 08:10:08“打一针”就能“重生?”锂电池研究获新突破 电池&固态电池板块联袂上涨!【热股】
SMM 2月13日讯:2月13日早间,电池指数盘中快速走高,指数一度涨近3%。个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领湃科技、瑞泰新材等盘中20CM涨停,力王股份、盟固利、贝特瑞等多股纷纷涨逾8%。 消息面上, 据2月13日凌晨最新消息,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分子,能为锂电池“注射”后恢复其充电容量,将原本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寿命提升至1万次以上,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相同。 据悉,该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 。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 团队人员表示,若是未来能够通过“打针”修复电池,让电池实现循环使用,就可以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 早些时候,固态电池板块也与电池板块联袂冲高,不过涨幅尚不及电池板块。 消息面上,据悉,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于2月15日-16日举办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及装备联盟将正式成立揭牌。 此外,企业动态方面,现代汽车将于2025年3月正式向公众展示其全固态电动汽车电池试点生产线,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入超过9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长安汽车近日也宣布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预计在2025年年内可实现固态电池的功能样车首发。 研究机构北京伊维碳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吉瓦时),在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并且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或将提前至2027年。 且目前,固态电池的应用领域已经不仅限于乘用车领域,譬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储能、船舶等细分场景也正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其中早在2024年,全固态电池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上的应用便已经被提及。相比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在eVTOL上的应用优势提现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可以达到480Wh/kg以上,而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300Wh/kg左右,固态电池明显要更胜一筹。且固态电池在热稳定性、易燃性和存储稳定性方面表现更佳,这有助于提升eVTOL的整体安全性能。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eVTOL商业化运营元年,高性能电池是关键,短期来看是软包和硅阳极电池有望应用在eVTOL上,长期趋势是安全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 此外,其还提到,中信证券研究部电池与能源管理团队测算预计2030年全球固体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56GWh,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约为251GWh,主要为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渗透率可能不足1%。但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设备需求有望先行。根据《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统计,目前国内固态电池规划产能已达数百GWh,将有力拉动固态电池设备投资。经我们测算,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约为178.1亿元。 而近期,也不乏有企业宣布其各自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星源材质便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全面,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氧化物电解质已实现量产,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则处于小批量供应阶段。近期,公司与大曹化工株式会社及其上海子公司达成合作,将利用其聚合物技术加工半固态电池隔膜,并成为其半固态电池项目专用隔膜的唯一指定合作伙伴。 同时,星源材质还与SepionTechnologies,Inc.签订协议,开展聚合物涂层材料等与隔膜基材、涂层技术和涂层工艺的相关合作;与中科深蓝汇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中科深蓝汇泽独创的“刚柔并济、原位热聚合”的固态电池技术,引入支撑性良好功能膜作为“刚性骨架”,这也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之一。 在固态电解质隔膜开发方面,公司积极投入,已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并配备完善的产品开发设备和强大的技术团队,与知名车企共同研发全固态电解质膜产品。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2月10日,中伟股份与当升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就动力、储能、低空及AI、机器人等领域锂电池用三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锰)铁锂、钠电材料、固态锂电材料、半固态锂电材料、富锂锰基等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链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本着战略合作精神,将在产品供销、委托加工、循环回收等方面进行长期稳定合作。未来3-5年,甲乙双方预计在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磷酸(锰)铁、钠电前驱体、固态前驱体、聚阴离子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等产品的合作量达3-10万吨/年。
2025-02-13 18:05:34【SMM公告】关于新增钠电正极NVP磷酸钒钠价格点公告
尊敬的用户: 您好! 随着钠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钠电正极的生产技术已经越发精湛和成熟。在众多工艺路线中,聚阴离子的磷酸钒钠正极(NVP)凭借其出色的倍率性能和卓越的结构稳定性,在特定市场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助力钠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洞悉磷酸钒钠(NVP)市场的动态走向,我们全力提供即时、精准的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帮助企业降低在市场交易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而提升其竞争力与市场适应能力。同时,SMM也致力于推动钠电行业产业链的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和持续完善行业知识体系,力求为整个行业缔造一个更为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氛围。 SMM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市场调研后,拟从2月18日起新增“钠电正极NVP”价格。 价格点规格:Na₃V₂(PO₄)₃ (NVP),钠、钒、磷的摩尔比为3:2:3,外观通常为灰黑色粉末,颜色均一,无硬结块,压实密度≥1.8 g/cm³ 价格点说明:到厂价,含税13% 上海有色网 新能源研究团队 2025年2月13日
2025-02-13 16:05:18美国参议员建议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并向电动汽车征新税
据路透社报道,2月12日,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提出了两项法案,意在取消该国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并对电动汽车征收1,000美元的新税,以支付道路维修费用。 报道称,参议员John Barrasso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John Thune等其他14名参议员一起,提出了一项法案,旨在废除7,500美元的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取消4,000美元的二手电动汽车抵免以及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联邦投资税收抵免,并结束对租赁电动汽车的抵免。若此项法案被签署成为法律,税收抵免政策将在30天内结束。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方面投资了数十亿美元,所以一直在努力保留这些税收抵免政策,或者至少逐步淘汰。 美国参议员提出的另一项法案是,新电动汽车将被一次性收取1,000美元的费用。参议员Deb Fischer表示,这大致相当于传统车辆为公路基金支付的10年联邦汽油税。Fischer是该法案的主要发起人,其他发起人还包括参议员Pete Ricketts和Cynthia Lummis。 Fischer称:“电动汽车的重量最高可以达到燃油汽车的三倍,对我们的道路和桥梁造成的磨损更大。传统汽油车用户通常每年向信托基金支付87至100美元。” 美国道路维修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柴油和汽油税,而电动汽车目前不需要缴纳这些税。上个月,美国交通部长Sean Duffy上个月表示,电动汽车应该为道路使用付费,不过“如何做到这一点更具挑战性”。截至目前,美国已有部分州对电动汽车收费,以弥补道路维修费用。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美国国会一直决定不提高燃油税来支付不断上涨的道路维修成本。自2008年以来,已有超过2,750亿美元(包括2021年基础设施法提供的1,180亿美元)的普通基金用于支付道路维修费用。
2025-02-13 13:21:52“打一针”让锂电池寿命增十倍 复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 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为题,2月13日发表在《自然》主刊。 以下为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发布的原文: 从手机、电车到储能电站 锂电池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损失锂离子 最长寿命都只有6-8年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彭慧胜/高悦团队 打破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 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 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 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 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 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成果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为题 于北京时间2月13日凌晨 在《自然》(Nature)上发表 01 “精准治疗”:给旧电池打“强心针”,循环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 电池中的活性锂离子由正极材料提供,锂离子损失消耗到一定程度后电池报废,是锂离子电池自1990年问世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这一原则下,锂电池已不能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用电需求。 比如,电动车电池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高性能寿命;低温使用会加速电池变坏;储能电站和极端环境储能场景需要电池寿命提升一个数量级;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面对这些现实且紧迫的问题,彭慧胜/高悦团队一直思考如何通过基础研究创新来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原理分析和大量实验验证,他们发现电池衰减的核心原因是活性锂离子减少,而其他组分依旧完好。 “那为什么不像治病一样,开发变革性分子药物,对电池也进行精准、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从而大幅延长它的寿命和服役时间,而不是判定‘死亡’、报废回收?” 在没有研究先例支撑的情况下,团队大胆设想——打破电池基础设计原则中锂离子依赖共生于正极材料的理论,设计一种锂载体分子,将其注射进电池,对电池中的锂离子进行单独管控。 这种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实现电池容量的无损修复,为退役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使用这一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96%容量),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在国际上尚属首例。此外,电池材料必须含锂的束缚规则也被打破,使用绿色、不含重金属的材料构筑电池成为可能。 02 “无中生有”:创新研究范式,利用AI设计复杂有机分子 为电池“打针”以补充锂离子的设想很清晰,难题在于如何“对症下药”。 实现锂载体分子的设想,需要分子具备严格且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分子的电化学活性、分解电压的范围、溶解度、空气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酸碱性、分解产物的成分、反应动力学、分子可合成性和成本。这样的分子机制学界尚无先例,无法通过传统研究范式,即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为此,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 历时四年多的探索,团队成功结合AI和有机电化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通过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大量关联性质,构建数据库,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成功获得了从未被报道的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让AI for Science理念真正落地。 在传统认知中,通用有机分子库中的不同分子在生命健康、化学化工等领域“各司其职”。“电池领域的有机分子数据库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利用电化学和化学信息学知识寻找和收集了大量具有潜在功能的分子片段,将其化学信息转化为数字符号,并将它们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形成具备特定性质的能源分子库。”高悦介绍。 合成这种分子后,团队验证了其符合锂离子载体所需的各种严苛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和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以及其他组分有良好的兼容性,成功在软包、圆柱、方壳和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器件上实现应用。 03 走向应用:成本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 探索具有变革性的基础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分子-机制-材料-器件”的全链条工作,是团队始终坚定的目标。 秉持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研究相关的验证实验都是在真实电池器件而非模型上完成,以此充分暴露可能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推动下一步的产业转化,比如提升分子反应动力学以避免影响电池的化成速度;探索化学制备反应路径,能够低成本、精准合成高纯度分子。 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 “如果未来能够通过‘打针’修复电池,让电池实现循环使用,就可以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团队期待该项成果早日走向应用,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复旦大学为独立通讯单位,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教授和高悦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陈舒为第一作者,合作单位包括南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和深圳大学。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科学智能专项基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65-y
2025-02-13 10: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