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电解锰库存
沙特阿拉伯电解锰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18 | 电解锰 | 5000-10000 | 吨 |
2019 | 电解锰 | 7000-12000 | 吨 |
2020 | 电解锰 | 8000-13000 | 吨 |
2021 | 电解锰 | 9000-14000 | 吨 |
沙特阿拉伯电解锰库存行情
沙特阿拉伯电解锰库存资讯
新能源电站投资“大撤退” 签约量下跌66%
新增277.57GW,同比增长28.33%! 赶在2025蛇年除夕前一天,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布了光伏行业2024年装机成绩单,不同于制造端的愁云惨淡,电站市场尽管装机增速放缓,但新增总量依旧创历史新高,这无疑给身处行业“谷底”的光伏人注入一剂“强心针”。 但欣喜同时,业内对于下游市场未来发展也心存焦虑,用地严控、消纳不足、并网艰难、加速入市……重重难关下,2025年的电站市场还能保持增速吗?还会再创辉煌吗? 跌幅近66%,是谁撤了? 面对疑问,我们不妨从各大电站开发商涉及光伏的大规模新能源项目签约、投资公告信息中找寻答案。 据北极星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全国至少有40家电站开发商完成了58个涉及光伏的大型新能源项目(以下简称“新能源项目”)签约与投资公告发布,投资总额约2161.8亿元,同比减少71.75%,可统计的项目总规模约44.8GW,同比下降65.66%,其中光伏规模约26.7GW,降幅达67.22%。“两个一体化”项目、新能源基地,以及农光、牧光、渔光等复合型光伏项目规模超41.06GW,占比增至91.66%,普通集中式光伏占比由9.67%降至8.34%。 这一变化看似与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放缓步调相符,但若将时间轴倒推五年,便会发现2024年是唯一可统计新能源项目签约总量不足百GW的年份,同时也是“国”字头电站开发商签约和拟新投新能源项目规模最少的一年。 具体来看,在签约和计划新投资的44.8GW总规模中,26家央国企电站开发商所占比例不足84%,总量约37.59GW。 其中,三峡集团凭借12.8GW的总规模(明确为光伏的8.8GW)稳居第一,投资总额达729.5亿元,仅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签约规模就达12.5GW。据了解,南疆基地涵盖8.5GW光伏、4GW风电,并配套6×66万千瓦煤电和50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去年12月底,煤电项目已在巴州若羌县开工。 除三峡之外,其余25家央国企开发商的总规模均未超过10GW。华能以5GW新能源总规模排名第二,2024年仅新签2个一体化项目,分别是落户黑龙江呼玛县的4GW风光储一体化发电项目和落户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1GW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往年的“圈地狂”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则分别以4.8GW、4.3GW紧随其后,除疆域辽阔的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外,河北、湖北、云南、安徽、湖南也备受两者青睐。 剩余总规模在GW以上的只有盘江股份、大唐、山西建投三家,而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广核、中节能、水发集团等则在60-900MW之间。 事实上,凭借强大的资金、采购议价和资源调配能力,“国资军团”一直是大型光伏电站开发的主力军,2021-2023年间,每年新能源电站签约总量均超过100GW,在年度签约总量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九成以上,2024年却下滑至不足84%。不仅如此,地方国企活跃度更远胜央企,盘江股份、山西建投、川能动力、四川路桥、通宝能源、广东建工、上海电气等14家省市级国有企业均有签约与发布拟投公告的消息。 诚然,2024年的光伏行业深陷内卷漩涡,但也大多停留在光伏制造与下游分布式光伏领域,央国企在大型电站市场投资态度为何转变? 从大干快上到择优经营,顶层压力渐消 追根溯源,或许可以先从各集团涌入光伏电站开发赛道的动因探究。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央国企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更承担着社会与政治责任。自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及风光装机总量超过12亿千瓦目标后,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便成为央国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之一。 次年12月,国务院更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并要求中央企业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由此,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持有量、优化电力装机结构成为电力能源央企的首要目标,五大发电集团更成为这一目标的“排头兵”。 回顾当年数据,2021年底时,五大发电集团中,仅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2亿千瓦,占比高达61.53%,其余四家则在28%-45%之间,可谓任重道远。目标导向下,过去三年中各集团在新能源电站开发市场的疯狂跑马圈地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各集团在光伏、风电开发市场的大力推进,距离“50%以上”的占比目标已越来越近。据北极星统计,截至2024年底,五大发电集团中的三家已经完成目标,其余两家的占比也均突破40%。 与此同时,在2024年各省下发的超过260GW风光指标争夺战中,五大发电集团一举斩获近76GW,再叠加上国家级风光大基地的在建项目“库存”,各家完成顶层任务显然已不在话下。因此,各集团在新能源电站开发市场的投资热情减退,进而导致电站签约规模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能源加速入市,光伏项目收益难测劝退 目标压力缓解外,光伏电站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是劝退部分开发商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过去,得益于补贴政策和市场旺盛需求,我国光伏项目往往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但随着并网规模持续增加,消纳问题加剧,叠加平价上网、新能源入市政策密集发布,项目收益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以新能源入市为例,据北极星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不少于17个省份发布新能源项目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广东、河北、青海等地更成为新能源高比例入市的佼佼者。其中,光伏装机大省河北,2025年南网区域内省调直调的光伏省内市场化电量入市比例高达60%、风电达30%,工商业分布式入市比例要求在20%,到2030年,工商业分布式与非自然人户用光伏项目则均要求全面入市。 面对新能源加速入市以及项目收益降低风险,电站开发商们也开始由盲目扩张转向更为谨慎、精细化的投资控制。去年10月,国家电投旗下电投能源曾公告宣布,欲核销已获批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40MW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理由是根据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率最新要求,该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仅为8.53%,已不具备继续推进条件。20天后,该核销议案顺利通过公司股东大会。 尽管赤峰项目并非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但知微见著,其背后折射出的电站市场整体投资趋势不言而喻。 综上,尽管过去一年光伏电站市场走出“新高度”,但市场开发主力部队的投资态度也更趋于审慎,2025年的光伏电站装机能否再创辉煌尚难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正步入一个更加精细化、更加健康的新阶段。
2025-02-14 08:23:54一个季度亏损8416亿韩元!韩系三大电池巨头业绩为何垮了?
近日,韩系三大电池巨头均已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SK On、三星SDI、LGES在当季合计录得8416亿韩元的营业亏损。 其中,SK On在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亏损达3594亿韩元,较2023年同期的186亿韩元亏损暴增近3400亿韩元,使得SK On的2024全年累计亏损更达1.127万亿韩元。 2024年第四季度,三星SDI亏损2567亿韩元,去年同期盈利2950亿韩元,由盈转亏,主要因产能利用率下降、新工厂固定成本增加及一次性费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三星SDI电池业务亏损为2683亿韩元。 2024年全年,三星SDI营业利润3630亿韩元,同比下降76%。 LGES2024年第四季度录得营业亏损2255亿韩元,而上年同期实现营业利润3382亿韩元。受益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2024年第四季度,LGES获得了3773亿韩元(约合19亿元人民币)税收抵免,若不计算美国税收抵免,实际营业亏损更高。 据悉,这是LGES三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主要受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影响。 2024年全年,LGES营业利润为5754亿韩元,同比下降73.4%。 综合来看,韩系三大电池巨头在2024年第四季度悉数亏损,主要是由于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与政策冲击,特斯拉、通用汽车等下调销量目标,调整库存,导致电池出货量下降,叠加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转型的滞后,以及新工厂建设成本增加等等。 动力电池装车量方面,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LGES排名全球第三,2024年其动力电池出货量接近120GWh,前五大客户为大众、特斯拉、通用、现代和沃尔沃。SK On和三星SDI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 另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LGES、SK On装车量均实现了增长,三星SDI则同比下滑10.6%,三家总计装车量达164.9GWh,市场份额为18.5%。据分析,三星SD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和北美市场主要汽车制造商电池需求减少。 具体来看,LGES继续保持全球第三位,装车量为96.3GWh,同比增长1.3%,市场份额为10.8%。SK On排名第五,装车量为39GWh,同比增长12.4%,市场份额为4.4%。三星SDI排名第七,装车量为29.6GWh,同比下降10.6%,市场份额为3.3%。 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韩国电池企业仍面临美国政策摇摆、中国低价竞争及需求疲软的多重压力。但若能在技术突破、供应链优化及客户绑定上取得进展,有望在2025年后逐步恢复竞争力。 此外,近日还有消息传出,韩国政府和国会正在考虑一项计划,以现金形式直接补偿在韩国建设电池生产设施的公司。据韩国电池业内人士透露,由多位议员组成的“国会第二次电池论坛”一致认为,为防止电池空心化,需要直接返还工厂投资款,并决定近期提出相关法案。如果该计划实施,将有助于减缓电池行业的“脱韩”势头。 韩媒分析称,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三家电池公司在未来三年(2025—2027年)的投资计划中,96.3%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将在海外进行,而国内产能仅占3.7%。这意味着约66万亿韩元的投资和5.7万个工作岗位将离开韩国。 电池网注意到,近期,韩系三大电池巨头均官宣了大动作,但悲喜不一。 三星电池隐患致18万辆汽车召回 2月8日消息,三星宣布了一项大规模召回计划,涉及福特、奥迪以及Stellantis旗下的180,196辆汽车,这些车辆所搭载的高压电池组存在故障风险,可能会引发火灾。 其中,Stellantis受影响最严重,涉及155,096辆汽车,包括2020至2024款Jeep牧马人4xe和2022至2024款Jeep大切诺基4xe。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指出,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隔膜可能损坏,与其他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火灾。 福特受影响车型包括2020至2024款福特翼虎和2021至2024款林肯冒险家,问题同样涉及电池单元隔膜层损坏。 大众汽车和三星未明确说明大众品牌汽车的具体问题,涉及车型包括2022款A7和2022至2023款Q5,可能因热过载产生烟雾或火灾。 SK On完成三方合并 2月1日,SK On宣布已完成三方合并,正式以“全球电池与贸易公司”的身份起航,与SK Enterm合并,并完成了去年7月首次披露的三方合并事项,新合并的实体将以SK On的名义运营。 SK Enterm是韩国最大的商业储罐终端运营商,合并后将继续作为SK On Trading International的一部分运营。 通过此次合并,SK On旨在通过增强原材料采购能力和财务稳定性,提升其在电池业务中的核心竞争力。 SK On还提到,此次合并预计还将提升SK On的利润结构,截至2023年底,SK On的收入和资产分别估值为13万亿韩元和33万亿韩元,但预计合并后将增至62万亿韩元和40万亿韩元。SK On预计通过此次合并,EBITDA将增加约5000亿韩元。合并后的实体对外部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低,资本支出有限,因此有望产生稳定的利润。 LGES中国总部正式落地江苏南京 1月22日,爱尔集新能源(中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公司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法定代表人为CHOI JI WOONG,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经营范围包括新材料技术研发、企业总部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由LGES株式会社全资持股。 爱尔集新能源(中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LGES中国总部正式落地。据悉,该总部将统筹LGES在华子公司的会计、税务、法律、物流、采购等业务,管理跨境资金池,兼顾开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的研发,并负责上下游产业链投资工作。 另据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消息,12月22日,LGES株式会社正式官宣LGES中国总部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是LG集团在南京经开区布局的第10家公司。
2025-02-14 08:15:41下游半导体客户需求复苏 甬矽电子2024年扭亏为盈
2月13日晚间,甬矽电子发布业绩快报。 根据公告,2024年甬矽电子实现营业总收入36.04亿元,同比增长50.76%; 实现净利润6708.71万元,去年同期亏损9338.79万元,同比扭亏 ;实现扣非后的净利润为-2467.16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1.37亿元。 从甬矽电子2024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2624万元。 若按其业绩快报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2467.16万元计算,其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约为156.84万元。 对于经营业绩变化,甬矽电子表示,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此外,得益于部分客户所处领域的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及部分新产品线的产能爬坡,该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 甬矽电子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的封装和测试业务,全部产品均为中高端先进封装形式。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系统级封装(SiP)、高密度细间距凸点倒装产品(FC类产品)等,应用于射频前端芯片、AP类SoC芯片、触控芯片、WiFi芯片、蓝牙芯片、MCU等领域。 稼动率方面,根据甬矽电子2024年11月20日投资者调研纪要披露,该公司WB、QFN、SiP等成熟产线的稼动率一直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二期新投的晶圆级封测产品线包括Bumping、WLP等处于产能爬坡阶段,2024年第四季度稼动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对于目前半导体及封测行业周期情况,今年1月,甬矽电子表示,目前去库存周期已结束,处于正常状态; 自2023年初Chat GPT出现后,AI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大模型公司以及硬件公司都在探索AI落地路径,包括智能驾驶、AI 玩具、AI 机器人等方面,未来应用落地对半导体行业需求量的拉动较为可观。 谈及未来两年的营收预期, 甬矽电子表示,该公司努力达成股权激励设置的营收目标。 “从下游需求来,公司将随着IoT 客户共同成长,车规和运算类客户占比低但增速快,今年海外客户的营收贡献也将继续上升。”近期,甬矽电子在介绍2025年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时表示。
2025-02-14 08:10:08“打一针”就能“重生?”锂电池研究获新突破 电池&固态电池板块联袂上涨!【热股】
SMM 2月13日讯:2月13日早间,电池指数盘中快速走高,指数一度涨近3%。个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领湃科技、瑞泰新材等盘中20CM涨停,力王股份、盟固利、贝特瑞等多股纷纷涨逾8%。 消息面上, 据2月13日凌晨最新消息,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分子,能为锂电池“注射”后恢复其充电容量,将原本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寿命提升至1万次以上,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相同。 据悉,该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 。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 团队人员表示,若是未来能够通过“打针”修复电池,让电池实现循环使用,就可以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 早些时候,固态电池板块也与电池板块联袂冲高,不过涨幅尚不及电池板块。 消息面上,据悉,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于2月15日-16日举办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及装备联盟将正式成立揭牌。 此外,企业动态方面,现代汽车将于2025年3月正式向公众展示其全固态电动汽车电池试点生产线,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入超过9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长安汽车近日也宣布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预计在2025年年内可实现固态电池的功能样车首发。 研究机构北京伊维碳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吉瓦时),在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并且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或将提前至2027年。 且目前,固态电池的应用领域已经不仅限于乘用车领域,譬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储能、船舶等细分场景也正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其中早在2024年,全固态电池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上的应用便已经被提及。相比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在eVTOL上的应用优势提现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可以达到480Wh/kg以上,而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300Wh/kg左右,固态电池明显要更胜一筹。且固态电池在热稳定性、易燃性和存储稳定性方面表现更佳,这有助于提升eVTOL的整体安全性能。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eVTOL商业化运营元年,高性能电池是关键,短期来看是软包和硅阳极电池有望应用在eVTOL上,长期趋势是安全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 此外,其还提到,中信证券研究部电池与能源管理团队测算预计2030年全球固体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56GWh,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约为251GWh,主要为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渗透率可能不足1%。但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设备需求有望先行。根据《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统计,目前国内固态电池规划产能已达数百GWh,将有力拉动固态电池设备投资。经我们测算,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约为178.1亿元。 而近期,也不乏有企业宣布其各自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星源材质便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全面,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氧化物电解质已实现量产,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则处于小批量供应阶段。近期,公司与大曹化工株式会社及其上海子公司达成合作,将利用其聚合物技术加工半固态电池隔膜,并成为其半固态电池项目专用隔膜的唯一指定合作伙伴。 同时,星源材质还与SepionTechnologies,Inc.签订协议,开展聚合物涂层材料等与隔膜基材、涂层技术和涂层工艺的相关合作;与中科深蓝汇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中科深蓝汇泽独创的“刚柔并济、原位热聚合”的固态电池技术,引入支撑性良好功能膜作为“刚性骨架”,这也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之一。 在固态电解质隔膜开发方面,公司积极投入,已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并配备完善的产品开发设备和强大的技术团队,与知名车企共同研发全固态电解质膜产品。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2月10日,中伟股份与当升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就动力、储能、低空及AI、机器人等领域锂电池用三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锰)铁锂、钠电材料、固态锂电材料、半固态锂电材料、富锂锰基等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链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本着战略合作精神,将在产品供销、委托加工、循环回收等方面进行长期稳定合作。未来3-5年,甲乙双方预计在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磷酸(锰)铁、钠电前驱体、固态前驱体、聚阴离子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等产品的合作量达3-10万吨/年。
2025-02-13 18:05:34【SMM公告】关于新增钠电正极NVP磷酸钒钠价格点公告
尊敬的用户: 您好! 随着钠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钠电正极的生产技术已经越发精湛和成熟。在众多工艺路线中,聚阴离子的磷酸钒钠正极(NVP)凭借其出色的倍率性能和卓越的结构稳定性,在特定市场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助力钠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洞悉磷酸钒钠(NVP)市场的动态走向,我们全力提供即时、精准的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帮助企业降低在市场交易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而提升其竞争力与市场适应能力。同时,SMM也致力于推动钠电行业产业链的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和持续完善行业知识体系,力求为整个行业缔造一个更为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氛围。 SMM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市场调研后,拟从2月18日起新增“钠电正极NVP”价格。 价格点规格:Na₃V₂(PO₄)₃ (NVP),钠、钒、磷的摩尔比为3:2:3,外观通常为灰黑色粉末,颜色均一,无硬结块,压实密度≥1.8 g/cm³ 价格点说明:到厂价,含税13% 上海有色网 新能源研究团队 2025年2月13日
2025-02-13 16:05:18